钱穆先生在《国学概论·弁言》的开端,写下一句令人触目惊心的话:“国学”一名,前既无承,将来亦恐不立。”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论断?第一、中国过去有“国学”之实,而无“国学”之名,因面临“西学”的冲击而立名的。第二、按照西式的学科分类,学者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、史学、哲学等等,待到抽绎完毕,钱先生担心“国学”也许就会自然解体。
一般来说,国学是《易经》是《道德经》;国学是‘孔孟墨老庄孙子’,国学是‘儒法道释理’;国学是《论语》是《孙子兵法》;是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是《百家姓》、《三字经》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。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,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、戏剧、书画、星相、术数等等,都属于国学范畴,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。
国学原指国家学府,如太学、国子监。国学指学问一说,产生于西学东渐、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。它兴起于20世纪初,1920年代始盛;在中国大陆,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,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,1980年代后“国学”复起至今。
“国学”一说,产生于西学东渐、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。而关于国学的定义,严格意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。名家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:“国学者何?一国所有之学也。有地而人生其上,因以成国焉,有其国者有其学。学也者,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,而自治其一国也。”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,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。
国学以学科分,应分为哲学、史学、宗教学、文学、礼俗学、考据学、伦理学、版本学等,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;以思想分,应分为先秦诸子、儒道释三家等,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,其它列从属地位;国学以《四库全书》分,应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但以经、子部为重,尤倾向于经部;以国学大师章太炎《国学讲演录》所分,则分为小学、经学、史学、诸子和文学。
说起国学,就像说起中国人的性格一样,既包罗万象,又一言难尽。国学好不好?好!可是中国人的“国学”,让中国人败给了洋人,而且败额一塌糊涂。你说国学无用?这些信仰“国学”的中国人,几千年来,内心是如此的坚贞。土地没有了,国家破落了,身体流血了,生命逝去了,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不屈的灵魂。
元人逃往漠北的时候,也许在感慨,何以这些看似柔弱的“汉人”,只能暂时的杀戮,却不能永久的征服?日本人战败投降的时候,大概也不解,为什么在这些劣等的支那民族面前,这个充斥汉奸的国度里,枪炮和金圆不能帮助自己最终打开胜利之门?也许有个女贞部落的首领可以告诉他们,因为这个部落,是在血腥的屠杀以后,终于放下自己高贵的尊严,把自己的灵魂也教给“汉人”的国学,终于换来了二百多年的“大清江山”。
中国人是一盘散沙,中国出汉奸,中国人喜欢内斗,中国人没有信仰,但是,中国人从悠悠历史中走了过来,在屡次的浩劫里幸存了下来。
国人如水,水无形而质不变。任山川之起伏,地势之高低,时而为滚滚江河,时而作涓涓溪流。藏百米地下,则为甘泉;积千里旷野,则成湖泊。有利器可断金刚,而无利器可断流水。
国学如盆,水形易散,有盆盛之,人心易散,国学凝之。于是,千年来的国人,身易碎,而魂不灭,形易散,而神仍在,此之大功劳者,舍国学取谁!
作为生活在有六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人,应该让自己生活在有渊源、有传承的文化中,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感。一个人不仅要有自己个人的生活记忆,而且要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,这样你才能对现实的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,你才能在自己现实的作为中感到光荣。这在过去几乎是个常识问题,而在今天却被很多很多人忽视了。看看我们的身边吧!我们今天的虚无感,我们今天的争名逐利,我们今天的浮躁与喧嚣,很多都源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失忆。
跟朋友们聊天时,曾经打过一个比方: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,或是韩国人,穿戴一样地站在一起,你能分出哪个是中国人?哪个是日本人或是韩国人吗?回答是肯定的:不能。因为都是黄皮肤、黑头发、黑眼睛,都是亚洲人的生理基因。那么为什么你叫中国人而他们叫日本人或韩国人呢?这是因为你身上还有一个跟他们不同的基因:文化基因。这个基因同样流淌在你的血脉中。这个基因决定了你的语言、你的思维方式,你的生活习惯跟日本人或韩国人决不相同。而国学正是构建这个文化基因最最核心的东西—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。
无论男女老幼都应该认同我们的历史。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。那是一个何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!认同她,你才能拥有她;拥有她,你才能从中找到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宝藏充实自己。你才能产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。
在我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典籍中,天文学、地学、农学、工学、商学、医学、数学、水利学、建筑学、航海学……等等方面的著述可谓浩如烟海,它们都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大家仔细思考一下,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中国传统文化大厦怎么能离开科学与技术的支撑呢?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。
当然,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今天的人们知道得比较多了,我们从几个小故事谈起。
“起死回生”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?
传说有一位叫扁鹊的名医,其实他生活在黄帝时代,距离今天五千年了。春秋时代也出了一位名医叫秦越。由于他医术高明,医德高尚,人们就把他叫做 "扁鹊"。所以后来文字记载的扁鹊大都是春秋时代的扁鹊,这个人的真名就被忘记了。我们也权且把他就当做扁鹊吧。有一次扁鹊到了一个叫虢(音:guo)国的地方,听见宫里哭声连天。他就问这个卫士发生了什么事?卫士告诉他太子刚刚死去。他就问:太子得的什么病?卫士说:我也不清楚,就是一开始喘不上气来,后来血脉就没了,然后就气绝身亡了。扁鹊一听,赶紧让卫士去告诉国君,说我有办法把太子救活。卫士不相信,说那么多太医都救不活他,你怎么就能把他救活呢?扁鹊说:你赶紧通报吧!卫兵就赶紧进去通报了。老国君一听扁鹊来了,三脚并作两步地亲自出来迎接。扁鹊给太子检查后,一摸他的脚心还是热的,就立刻告诉老国君,太子得的病叫"尸厥症",是阴阳失调的结果。其实他没死,是一种假死,我能治好。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急性休克。说着,扁鹊就拿针刺了太子的几个穴位,太子果然苏醒过来。然后又用灸法燎薰他的两肋,太子就能坐起来了。最后配制了几副汤药,经过十几天调理,太子真的可以重新处理政事了。这个事情一传十、十传百,人人皆知。后来就有了"起死回生"这个成语。这个历史传说故事也就说明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达,发达到了可以"起死回生"的地步。
我国的中医是伴随着中国猿人的进化最早产生的学术之一。如果从" 神农尝百草"的传说算起,那就相当于新石器时代,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前。那时已经发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。所谓"尝百草",就是通过自己身体试验了解各种"草 "的治疗作用。如果按文字记载算起,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,就已经有了" 蛊"(腹内寄生虫病)和"龋"(蛀齿)一些病症的记载与分类,大约距今三千多年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著作《黄帝内经》,成书的时间大约距今2300多年。
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非常丰富。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脉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等,我们随口就可以列出很多。不少早期的医学著作以及著作中记载的理论与临床方法、药方等早在秦汉时代就传播到朝鲜、日本、东南亚和中亚细亚各国,到了宋、元时期中医也传播到非洲和欧洲。可以说中医为全世界的健康都做出过贡献。
比如,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就称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是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”。因为《本草纲目》不仅记述了1892种药物,还记载了一万一千多个药方,同时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,诸如动物、植物、化学、矿物、地质、农学、天文、地理等学科。
又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描述的华佗为中毒箭的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,其实,那就是早在1800年前的中医外科手术。华佗当时做外科手术用的麻醉剂叫麻沸散,比现代西医外科发明麻醉剂早了700多年。
再比如:宋代宋慈写的《洗冤集录》,成书于1247年,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。比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西方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早了三个半世纪。
中国的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、系统的中医中药学,在世界医学领域是独一无二的。近些年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立法批准中医中药进入他们的国家。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,现在有一些自认为读了几本书,喝了一点洋墨水的中国人否定中医,我觉得这些人太不了解中医了。中国人能够从远古时代健康地活到今天,还能坐在这里讨论国学问题,中医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,并且中医还将永远传承下去。
雌雄飞剑的故事:
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。当时吴国的实力很强大。吴王听说有一对铸剑技艺奇绝的夫妇,男的叫干将,女的叫莫邪(音:ye)。这对夫妇造出的剑天下闻名,削铁如泥。吴王还听说他们可以造雌雄飞剑。一心想称霸天下的吴王特别想得到这种剑。于是把这对夫妇召进宫里,要求他们一年之内必须造出雌雄飞剑,否则杀掉全家。这对夫妇没办法,只能接受了这个命令。半年过去了。有一天莫邪给丈夫送饭的时候,发现丈夫对着炼剑炉在偷偷地抹泪。妻子就问丈夫出什么事了。丈夫说,当年我师傅教我造雌雄飞剑的时候,不是随便就能造出来的,最后师傅自己跳进了炼剑炉才煅造出来雌雄飞剑。妻子听完什么话都没说就回屋了。几天以后,妻子为了炼成雌雄飞剑,保全丈夫和全家人的性命,自己勇敢地跳进了炼剑炉。过了几个月飞剑炼成了,果然是一对雌雄飞剑。干将没有成功的喜悦,只有无限的悲痛。他怀念妻子,就把雌剑命名为莫邪,雄剑命名为干将。到了送剑的那一天,他把儿子叫到跟前,说我今天给吴王送剑,一去就回不来了。吴王得到这对雌雄飞剑后,肯定会担心我再给别人造同样的剑,他一定会杀掉我的。所以我把干将剑留给你,我只带着莫邪剑去见他,不让这对飞剑在人间造孽。就这样干将把剑献给了吴王,吴王果然把他杀了。后来,干将的儿子拿了干将剑替父母报了仇。
这当然是个历史传说。但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中国古代冶铁术的发达。说明那个时候冶铁技术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,所以才会产生这样动人的传说。1965年,考古工作者从湖北的一座春秋战国墓里发掘出了越王勾践的佩剑,大体上就是上面那个传说的年代。把剑上的泥土、灰尘等擦去以后,居然寒光闪闪。历经2000多年,佩剑没有氧化锈蚀的痕迹,上头有八个篆字"越王勾践自作用剑",历历在目。这把剑现在保存在湖北博物馆里。
根据考古发现,新石器晚期(大约六七千年前),我们的祖先就进入了铜器石器并用的时代。也就是说我国的原始冶炼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。到春秋战国时期,我国的冶炼技术已经相当发达。与西方相比,十八世纪初法国人研制出可锻铸铁,在欧洲作为重大发明广为公告时,我国的可锻铸铁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