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庸》一书虽然只有3000多字,南宋理学家朱熹作《中庸章句》时,却按照内容性质,分为了三十三章。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后人学习领悟。
第一章、是全书的总论。提出了“天”、“性”、“道”、“教”、“中”、“和”六大概念,并精辟地阐述了这六大概念的内在联系,确定君子的修为目标——“致中和”;君子的修为结果——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
第二章到第十一章、是作者子思引用孔子的话,从十个方面论证中庸之道的思想内容,以及在人们行为中实现和坚持中庸之道的艰难不易。
第十二章、是子思论证中庸之道是无所不在的,申明无论是什么人都不可以离开中庸之道。
第十三章到第二十章、子思引用孔子的话,从八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容,和每一个人正心修身不可须臾离开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与可能性;同时,以舜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这些先圣先王为例,指出在治国平天下的执政管理中同样离不开中庸之道。在第二十章的后半部,引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:诚,并指出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
第二十一章、由于“诚”关乎天道与人道,是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,子思在这一章里为论述“诚”而提出精辟的理论:“自诚明,谓之性。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”
第二十二章到第三十二章、子思从十个方面深入论证了“诚”是什么,天道与人道是什么关系,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——诚,阐述得淋漓尽致,同时,也为儒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第三十三章、是全书的总结。引用七段《诗经》中的诗句,从“人道”讲到“天道”,以呼应全书第一章从“天道”说到“人道”的总论。最后指出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:“‘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’,至矣!”(译:“上天承载着自然万物,没有声音没有气味”。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啊!)
《中庸》一书的重要内容简析
《中庸》的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,并提出了“天”、“性”、“道”、“教”、“中”、“和”六个概念。这里我们把第一章分为三段做个简要分析。
第一段原文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
天:就是指上天,是古人认为可以操控宇宙万物的原动力;命:就是赋予的意思;性:就是本性,是指人与万物的本性,是指由自然之理构成的本性。“天命之谓性”,就是上天赋予的本性就叫做“性”。进一步解释就是:人和自然万物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的,这种本性是自然之理,也就是天理。
率:就是遵循、依顺的意思;道:就是由自然之理形成的路径,对人而言,是应当遵循的天理。“率性之谓道”,就是依顺天赋的本性(也就是自然之理)就叫做道。进一步解释就是:依顺天赋的本性,也就是遵循天理,自然可以形成人生当行的道路。
修:就是修明、施行的意思;教:就是教化、指导的意思。“修道之谓教”,就是修明道的准则就叫做教化。进一步解释就是:每一个人的“性”和“道”,虽然都是上天赋予,但由于每个人的禀赋、气质不同,不免会有过与不及的差别,甚至差错,所以圣人要修明道的准则,用来教化天下众人。
概括第一段原文的意思是: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就叫做性,遵循天赋的本性去发展就叫做道,修明道的准则去施行就叫做教化。
第二段原文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道:在儒家著作里经常出现,其涵意大体分为两个方面:一是天道,一是人道。天道是指上天或宇宙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,儒家认为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。这里有朴素的唯物论,也有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萌芽。人道是指圣人按照宇宙自然法则而确立的人的道德行为准则,也可以指人应该遵循的正道。这里有朴素的唯物论,也有“唯圣人立则”的英雄史观。概括地说,道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,也是圣人根据自然法则确立的人们应遵循的自然之理。须臾:就是片刻,很短的时间。
第二段原文中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:道,这种普通存在的自然法则,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,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