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unzhang Consultant 咨询顾问
当前位置:首页 > 观点 > 人文中国 > 正文

“太太”一词的由来

2015-09-29 15:59:35 作者:不详 浏览数:2553
0

        周之开国,以仁德治天下,除了太王、季历、文王、武王、周公等圣人,还有三位女圣人,史称“周朝三太”,即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她们分别是太王、季历、文王的妻子。婆媳三代,个个诚庄恭敬,行为处处合于道德规范。“三太兴周”,中国人便把妻子称为“太太”。太太一词,即源于“周朝三太”。
 
        太姜:古公亶父(谥为太王)之妻。她端庄美丽,性情贞静柔顺。太姜生了太伯、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,她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,使他们从小到大,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。太王谋事,必与太姜商量。随便太王要迁徙到什么地方,太姜都不辞劳怨,顺从追随。太王年老欲以三子季历继其位,两位兄长太伯、仲雍知之,为成全父亲传位于季历,皆逃行于荆蛮而不归。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,而这一切与母亲太姜对儿子的良好的教育分不开。
 
        太任:季历之妻。她生性端正严谨、庄重诚敬,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。太任怀孕的时候,注重胎教,坐立必正,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傲言,一切举止规规矩矩。文王在母胎中,就受到了最好的胎教。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。孩子出生后,要保持儿童纯真纯善的天性,需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自然成长氛围。在太任的教诲下,文王终成一代圣贤。
 
        太姒:周文王之妻。她仁爱和顺,贤德而深明大义。在娘家时生活俭朴,对老师恭恭敬敬。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美德,正是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。成亲之日,文王亲自到渭水迎娶,渭水没有桥,文王把舟连结起来,造了一座浮桥,把太姒接到了彼岸。太姒成为文王夫人之后,性情仍然贤淑。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贤德,早晚勤勤勉勉,极尽妇道,从未有过失礼和过失。
 
        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,被人们尊称为“文母”,文王治外,文母治内。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,包括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姬发,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姬旦。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,她的孩子从小到大,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。儿子长大之后,文王继续教导他们,从而成就了武王、周公的圣德。
 
        周室由古公亶父(太王)到季历、文王三代,都有贤妻良母助兴周室,所以能形成姬周八百年的社稷,这都是由其先辈“齐家、治国”的德育教化而来,并非偶然的提三尺剑,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。
 
        因此,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“太太”,便是从周室有三位“太”字辈贤妻良母,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,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。周朝三太之后,还有孔母颜氏、孟母仉氏等也都是历史上的贤母。孔母授学、孟母三迁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童蒙教育佳话。
 
        汉哀帝时,“太太”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。到后来,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。太太的称谓,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。
 
        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:“凡士大夫妻,年来三十即呼太太”,即司眷属,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。
 
        清朝的人,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,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。
 
        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,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,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,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,官太太、经理太太、校长教授太太,到处都是,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,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。
 
        对外开放以来,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、侨胞的归乡入里,“太太”的称谓同小姐、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,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,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,变得更平民化了。
 
        纵观人类教育史,古今中外,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包容在道德、伦理、因果教育之中。这是最基础的教育,然后才是知识、技能的教育。所谓是先成人,后成才。不成人,就成不了大才、英才、栋梁之才。最多也只能是歪才、蠢才。因为世界上真正的大学问与假、恶、丑、邪背道而驰,却只能建立在真、善、美的沃土之上。

<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