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unzhang Consultant 咨询顾问
当前位置:首页 > 磁场 > 八卦基础 > 正文

易经之说

2012-01-31 11:01:32 作者:不详 浏览数:3602
0

流传与学派
        易经,为儒家四书五经之一。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: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,李斯将《周易》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。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《周易》,包括汉代的京房、郑玄,魏晋时代的王弼,唐代的陆德明、李鼎祚、孔颖达,宋代的邵雍、程颐、朱熹等等。  
        据文献记载,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,像广为人知的河图、洛书、先天图、中天图,左天图。风后十六局图。春宫图,房中术图。后天图、太极图(含阴阳鱼的饼图案)、神龙八卦图等,都是《易经》原著中所无、后人根据对《易经》的理解添加进去的。
        1973年初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《周易》,释文发表在《文物》1984年第3期上,引起研究热潮。邓球柏《帛书周易校释》、张立文《帛书周易注释》,韩仲民《帛易略说》;帛书《易传》释文,最初见陈鼓应主编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三辑、第六辑,朱伯昆主编《国际易学研究》第一辑、《续编四库全书》经部第一卷、四川大学出版社《易学集成》等书。本世纪以来,帛书《易传》新释文又见张政烺《马王堆帛书〈周易〉经传》、廖名春《帛书〈周易〉论集》、丁四新《楚竹简与汉帛书〈周易〉校注》等。帛书《易传》共包括《二三子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衷》、《要》、《缪和》、《昭力》六篇。邢文《帛书周易研究》是第一部学术专著。1994年在香港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《周易》,经整理,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。相关校注,十分丰富。 

 演算易经
       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:义理派和象数派。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、爻辞。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、爻辞。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,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。前者如王弼、程颐,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。后者如京房、邵雍等。   
        明代末年,《易经》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。十七世纪末,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(Joachim Bouvet,汉名白晋,1662年-1732年)的介绍、更将《易经》以二进制解释。现在无论中国大陆、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《易经》。   
        根据江弘远《京房易学流变考》一书,自从《京氏易传》出现后,受朱熹、惠栋,以及《四库总目提要》的推波助澜,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。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,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,八宫卦、纳甲、纳音则是由荀爽、虞翻、干宝等另一非京氏《易》学流派演变而来,从《京氏易传》出现后,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。

易经传承
       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,自经孔子删《诗》•《书》,订《礼》•《乐》之后,由他编著了六经,赞述《周易》以来,关于《周易》易学的传承,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班固的《汉书》,以及范晔的《后汉书》中,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。但自唐、宋以后,我们所读的《周易》,关于《十翼》的排列程序,事实上,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。他把乾、坤两卦的文言,拿来放在本卦下面。同时把《系列》的中间次序,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。等于我们现在读的《大学》一书,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,并非原本的《大学》的次序。现在对于研究《周易》来计,这点应当注意及之。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:孔子授商瞿。商瞿授鲁桥庇子庸。子庸授江东臂子弓[其人是荀卿之子]。子弓授燕子家。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。子乘授齐田何子庄。此其一。又,孔子殁,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。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,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,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,并夫太准确的资料。唯所世留传有《子夏易传》一书,真伪难辩,但确具有古代“易学”思想上的价值。此其二。西汉的易学:田何授(东武)王同子中、(洛阳)周王孙、(梁)丁宽、(齐)服生,四人皆著《易传》数篇,但后世已散佚。其次,自[东武]王同子中一系,再传杨何,字元敬。元敬传京房。房传梁丘贺。贺传子临。临传王骏•丁宽一系,又再传田王孙,王孙传施,传张禹,禹传彭宣。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。至于阴阳•纳甲•卦气等易学,自田何到丁宽之后,又另有一系。主阴阳、卦气之说的,由王孙孟喜。喜再传焦赣,字延寿。著有《易林》一书,迥然打破《周易》的蹊径。又另一京房,承传焦延寿的易学,著有《京房易传》一书,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“纳甲”之门。东汉与后汉的易学:西汉的易学,到了东汉时期,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。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,也便由此而形成了。后汉的易学,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。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,便有马融•郑玄•荀爽•刘表•虞翻•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。其中以荀爽的易学,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,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,经常有提到“九家易”或“荀九家”的名词,就是对此而言。郑玄的易学,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。后来才舍离京学,专学费直之说,以孔子《易传》来解说易学。汉末的易学,大概都跟着荀爽,虞翻的亦步亦趋,愈来愈加没落,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起来另辟蹊径,专从老、庄玄学的思想而解说《易经》。最为遗憾的,后世的易学,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,不能上穷碧落,下极黄泉,直迭羲皇之室。
易学精神
        唐、宋以后的易学研究,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”之说。这个新的“三易”观念,也是说明秦、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“理、象、数”的三个要点。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,“理”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,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、形下的能变、所变与不变之原理。“象”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。“数”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,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,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。反之,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,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。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,便可知“《易》理”之学,是属于哲学性的。“象”、“数”之学,是属于科学性的。总而言之,完整的易学,它必须要由“象”、“数”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。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,只凭心、意识的思惟观念,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。宇宙万象,变化莫测。人生际遇,动止纷纭。综罗易学“理、象、数”的明辩。《礼记•五经解》中,提到易学的宗旨,便说:“洁静精微,《易》之教也。”所谓“洁静”的内涵,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。但在明辩理性之间,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,稍一走向偏锋,便会流入歧途,自落魔障。故《经解》中,又说到易学的偏失,很可能会“使人也贼”。他独辟蹊径的研究出:“由乾、坤两卦开始,错综重叠,旁通漫衍,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。循此再加演绎,层层推广,便多至无数,大至无穷,尽“精微”之至。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,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,只有专长•坤•复•睽•家人•归妹•渐•姤•?•解•蹇•颐•大过•未济•既济等十六卦象,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,每卦都出现四次。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,便只有乾、坤、既、济、未济四卦,每卦各出现十六次。复由此类推,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,除了乾、坤、坎、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,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,无论如何千变万化,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,唯有[既济•未济]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。由此而精思入神,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,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,可以完全体认大《易》[洁静精微]的精神,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。
阴阳易化
        易经太极图,以明快图素的模型,勾画《易经》阴阳互动易流的科学内涵:   
        精与汽也,聚则合一,散则分二,二汽阴阳;一体分二,阴阳二性,二汽量比,比例恒变,渐升量大,渐降量小,大不及一,小不为零;量变性变,量大性显,量小性隐;性显明现,性隐暗藏;现则物明,藏则物暗。故,精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升渐大者,升浮渐散,散渐布寓,终极势消;降渐小者,降沉渐聚,聚渐蓄根,终极势盛。然,物极必反!根盛势极,根势渐长,长渐升散,散升布寓;寓衰势极,寓势渐消,消渐降聚,聚降蓄根。一体之内,阴显阳隐,互根互寓,显隐性易,互易互化,恒运无休。故,精汽互动,阴消阳长,阴进阳退,阳杀阴藏,和谐平衡。   
        明确,大自然具备《原始弹性》、弱势收缩与强势膨胀:如呈《收缩相》,它必固存着《膨胀相》;如呈《膨胀相》,它必先固存着《收缩相》。道家易经的论断与近代的《收缩坍塌论》、《开放膨胀论》两大理论相符吻合。无疑,道家易经在五千前整合的[坍缩与膨胀],是如此完美精彩!故,[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];[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,一阖一辟谓之变,…。];这就已将[收缩坍塌论]•[开放膨胀论]整合到《大统一》的轨道——阴阳开阖。   
        无疑,道家易经以文字的描述和易经太极图的描绘,在“有封”空间,阴阳的互动易流、正量与负量的流量替易;系列地以始基物质、力学结构与行为形态描述了大自然体演化的全程:   
        物质是《阴与阳》;力学是《强与弱》;行为是《敛与张》(开与阖);易替是《进与退》。   
        阳精《膨胀相》与阴精《收缩相》,相应地产生实有与虚无的空间;实有空间有一点虚无的阴精,虚无空间有一实有的阳精;阴阳流速缓慢、外形曲线平滑、宇宙总量守恒。   
        阴阳易化、是易经太极图隐含《易经》科学内涵表达的单一模型:在恒定无边有限的《虚空》,物质易流与总量守恒的演化,是开与阖、阴与阳的生生重复易替行为;现称《历史反演》。无疑,易经太极图,是人类史上最古典的《泡利不相容原理》与《地下停车场》规则;[外如鸡蛋],是人类史上最古典的《宇宙混沌》的描述。易经太极图,是最古典的科学模型!
当代印证
        道家易经以《易经太极图》•《太极球》与《无极球》的迭加图,构建大自然母体与宇宙本体的优雅模型,用比类推演的简明语言和图素、描述和描绘了单一的模型。   
        明确地预言:   
        母体与有封;弦者与反者;阴阳与中性;光弦与空穴;引力与斥力;强者与弱者;天门与敛张,对称与镜像;互动与易流;混沌与初开;左旋与右旋;自存与自洽;汽场与守恒。   
        大自然母体的始基以《弦精》之物质与《罗网》之架构存在;宇宙本体的始基以《弦精》、与《精》的《反者对》阴阳两精物质结构存在;道家易经提出与图绎的命题如下:母体:明确的宇宙母体,称《太上》、《空虚》、《道》;有封:明确的宇宙本体“有封”的《虚空》;导出:[有封]量恒;鸡子:明确的宇宙“有封”阴阳液流的混沌状态;弦者:明确的宇宙母体的始基,是《弦罗网》结构的中性体;这是《弦论》;无极:明确的万维轴球体球膜架构;确定,宇宙体的网络结构;元汽:明确的宇宙体的基态物质;这是《一元论》;弦精:明确的大自然体太初的两种《电中性体》物质;九天:明确的宇宙体存在九重《罗网》的球体球网;太极:明确的宇宙体物质存在的、两类流体基态与互动易流;这是《二元论》;反者:明确的宇宙体物质《反者对》流量的互动,是宇宙体的第一源动力;敛张:明确的宇宙体的《反者对》(引力与斥力),令宇宙体具《原始弹性》;开阖:明确的宇宙体的《收缩相》与《膨胀相》行为;弱强:明确的宇宙体演化行为只呈现两种形式:弱势收缩坍塌•强势开放膨胀;弱者:明确的宇宙体弱能《电中性》的《精》,是[不竭]能源•[弱能守恒];生生:明确的宇宙体的演化、是重重复复的互逆互动;复归:明确的大自然《时空反演》行为:《开阖收引》与《敛张缩胀》的《反者对》互动易替。复归的形态是,以《精》为永恒的球座标轴,自旋粒子以阴阳两正弦波圆柱流体缠绕着轴。作左右反缠上下逆绕的、双螺旋体的周期易流运动;故,《精》•无端不竭;《道》•易无始终!   
        道家易经断言,宇宙母体的弱能造物创生,是弱《反者对》互动易流的必然。断定,在一“有封”的《空虚》的互动易流•总量守恒! 当代的粒子•粒场•胶子•镜像•双对•超弦•膨胀•坍缩•婴儿•弱力•强力•能量•零点《混沌性》与《原始弹性》等等的前沿科学、观察、实验、概念、论证、原理与法则;如,《洪特规则》与《泡利不相容原理》•《超弦的标准模型》•《宇宙网》•《P膜》•《M-理论》与《明暗物质圈环》等等,恰如其分地印证,道家易经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,关于物质的微观和宏观构思的描述,与模型的描绘、推演与明确的预言。道家易经构思的模型与预言、是科学的模型与预言。   
        无极球,是宇宙母体的太初始基模型;球面、是母体的阳精太初始基模型;圆平面,是宇宙母体的《电中性的原始虚空》太初始基模型;无疑,《电中性物质》是《暗物质》;《暗物质》无电性,在一定条件下、《暗物质》粒子可裂化为《电阳性》与《电阴性》两类粒子;易经太极图,是宇宙本体的太初始基模型;黑白鱼形,是宇宙本体《太初黑洞》的始基模型、与骨架模型;阴阳两精,是宇宙本体两大粒子流体的太初始基模型;   
        太极球导出《超弦对称的标准模型》的确立;这就确定、球心一点是《宇宙的奇点》;《奇点》的确立,就是确定、宇宙本体之前的《大爆炸》在球心发生;《量子力学》与《m维轴球体网球体》导出宇宙本体的《旋涡流体》;《旋涡流体》演化成宇宙本体的《骨架》;人类的科学,就跨越宇宙本体发生的《混沌》历程;《混沌》的跨越、导出《九重天》架构:《九重》的架构,解决大自然的物质总量配置的比例;一开一阖的演化周期,就导出与完成了宇宙体的《历史求和》。   
        《易经》,以单一模型图绎求解《宇宙混沌》、《历史之和》。   
        如果、求解的模型是符合《量子力学》的,所求得的解,就是科学的。   
        如是、中华《易经》,就是人类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之尖顶!   
        “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”、“大道之源”;这就是《易经》的科学内涵。   
        《道》的内涵是:   
        一是思维模式与思维逻辑轨迹,这是人的精神;
        二是物质的宏观与微观的易流互动模型与轨道,这是自然物质;这是明确的,精神与物质的关系。明显,“逻辑”,本义是纹理或轨迹;引伸描述,人跟踪自然客观运动而思维,其思维的轨迹符合客观存在;这是“逻辑思维”。故此,人的构思模型与客观的自然体原型吻合、则称:科学的思维与模型。这就是科学!   
        大道之源,就是大统一轨道。源,指流水之源头;故,大道之源的内涵明确•《道》就是思维轨迹•与物质轨道互易的源头。这是,人类与大自然的大统一。   
        无疑,道家易经自然哲学,是一门包罗万象的、唯物辩证法哲学。

<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