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罪引他。壅塞方术。讪谤圣贤。侵凌道德。射飞逐走。发蛰惊栖。填穴覆巢。伤胎破卵。愿人有失。毁人成功。危人自安。减人自益。以恶易好。以私废公。窃人之能。蔽人之善。形人之丑。
自罪引他。
【解释】 自己犯了罪,不肯承认;反而牵引他人,希望脱卸自己犯罪的责任。
【分析】 罪是自己犯下的,等到东窗事发的时候,就牵引嫁祸别人,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拖人下水啊!他的动机,不是希望掩饰疏漏自己的罪行,就是想要报仇嫁祸他的仇人;却不知道,自己的过失,终究是遮掩不住;而诬赖别人,也终究是诬赖不成啊!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;纵然是侥幸逃过法律的制裁,但是仍然难免会遭到天诛啊!
故事: 赵业曾经在旁观看贾奕杀牛,贾奕死了之后,就向阴间的判官说:‘我杀牛的时候,赵业也在旁边帮我杀啊!’ 他这样说,是希望赵业能够分担自己的罪过。等到赵业的魂魄被鬼卒拘捕到阴间,几乎不能辨认贾奕了;不久就看见一面大镜子,直径大约有一丈多长,悬在空中;这时候,可以很清楚的看见,贾奕手里拿著刀在杀牛,而赵业则是靠在门的旁边,心中有不忍之意;这时贾奕才肯服气认罪,而赵业的魂魄才能够重返阳间。
【再析】 按照佛经说:‘一切世间的众生,都是生死相续;在临命终的时候,暖触尚未舍除以前,一生所做的善恶事情,一时之间,都会浮现出来;大概临终所现的境界,也就是我们平日心地的境界啊!所以地藏菩萨的罪珠,就是我的心珠;阎王殿前的业镜,就是我的心镜啊!而且我们现在做了一件不善的事情,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印像,往来萦绕著磨灭不掉,所以怎么可以妄自的牵引诬赖他人呢?’
壅塞方术。
【解释】 故意阻挠医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艺等类的方术,使他们不能够用所学的方术,来养家活口济助世人。
【分析】 医卜星相以及一技一艺,都可以算是方术;功夫浅的人,可以藉著方术来养家活口;功夫高的人,则可以用来济世救人。若是故意的壅塞阻挠这类的方术,使他们不能够行使,这就是我们的心量不够广大,而国内就会有许多饥寒失业的人了!至于是邪师庸医,会伤害到教化,会误人的性命,以及烧丹炼汞这类的方术,就不可以援用这个例子,而是应当要加以禁止。
一般读书人的家中,必须要严谨门户;凡是三姑六婆,都应该要戒绝往来;纵然是有所往来,也应当要重视她们的人品是否端正,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渐的方法。 故事: 翟乾祐在世的时候,因为他能够考召神明而颇有名声。他每每念到云安境内江河,水流危险的地方,就有十五处之多;因此他就召来滩神,想办法要弄平这些滩险,使险滩不再危险;共有十四处的滩神应他召请而来。独独有位女滩神,头上戴著高帽子,身上穿著大长袍,向翟乾祐慷慨的进言说:‘据我观察,您要平滩险的用意,不过是为了要方便往来的船只;您不知道从事船只生意的人,获利相当的丰厚;纵然是多花些小钱,对他们来讲,也不足以构成损失;而沿江居住穷苦的人家,就有三四百户之多;他们没有田地可以耕种,没有桑树可以养蚕,全都靠著用劳力拉船,渡过险滩讨生活啊!
今天若是把这些险滩弄平了;对行船的人而言,固然是方便多了;可是对那些住在江边,靠著拉船过日子的穷人来说,以后他们要靠什么过活呢?太上的意思,决定不是这样的,我深恐您到时候会因此而获罪,不免为您担心,所以向您建议希望您能改变这个决定!’翟天师叹气的说道:‘您的考虑是如此的周延深远,不是我能够比得上的啊!’于是就再命令十四位滩神,各自的重新恢复滩险。
【再析】 从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知道,非独方术不可以阻挠壅塞,就是靠劳力赚钱糊口的小生意,也应当要为他们设法流通,处处都为他们留些余地,使他们的生活,不至于为饥寒所困,这样才是一位仁慈的人所用的心啊!
讪谤圣贤。
【解释】 对于古圣先贤,不能够恭敬的崇奉,竟然敢任意的毁谤。
【分析】 有两种人喜欢戏侮毁谤圣贤,一种人是因为自己的愚痴,不知道圣贤伟大的教化,对世间有深远的影响,这种人就像是躲在瓮里面从瓮口看天,却埋怨天空为什么那么的渺小。另外一种是世智辩聪的人,仗著自己的聪明辩才,煽动鼓惑他人毁谤圣贤,这种人就像是在水中捉月亮一样,徒劳无功;而圣贤是不会因为他们的煽动鼓惑别人毁谤,而受到任何的影响。这里所谓的圣贤,是指儒、释、道三教的圣贤。
儒教是以‘正’来设教的,释教是以‘大’来设教的,道教是以‘尊’来设教的;我们看到儒释道三教,都是善于保护生灵,而厌恶杀害众生;同样都是仁心的表现,都是要求自己对待别人,就和对待自己一样;同样的,都是平等大公无私,戒止嗔恨,节制欲望,禁止过失,防止犯错;同样的,都是自我要求修持的功夫,都能够像雷霆一样,震醒众生的迷惑,启发众生的智慧;同样的,也都能够发挥风俗教化的功能,简单的说,天下的道理,不过是善跟恶这两条路;而三教的本意和目的,也无非是教人改过从善啊!如果从内心的修持功夫来论的话,则三教无不是归于一啊!所以宋孝宗曾经对韩愈所作的排斥佛道的文章—原道,做了一个辩解,他说:‘以佛来治心,以道来治身,以儒来治理世间。’
宋孝宗实在是一位真正懂得心、身、和世间,都是同等的重要,不容许有一样是不治的。那么这样说来,儒释道三教,岂能够容许有一教不存在呢?都是应该要同时并存的啊! 现在的儒者,或是以圣人来反驳否定佛教,或是以为佛教凌驾圣人之上。现在的僧人和道士,或是为了佛而消灭道教,或是为了道教而议论批评佛;总而言之,都因为个人的见解执著,而在错误的分别大道啊!怎么会了解三教原来是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啊!
最怕是个人产生了错误的想法,用自己的意思来猜测,以浮躁的心在强辩;而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,果然能够平心静气的,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,穷本溯源,直探它的源头;就能够知道佛教讲的明心见性,去迷求悟;道教讲的清心寡欲、积功累行;儒教讲的正心诚意,都能够摄受教化众生,而且没有冲突;总而言之,都是要引人入道而已,又有什么名相可以执著的呢?所以由此可知,三教都是正法,同为千万年来一切有灵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,也是真理的准绳。为什么那么的愚痴,去毁谤圣贤,造下来生堕入拔舌地狱的恶因啊!至于经典、书籍、和字纸,乃是圣贤的精神所寄托,作践经典、书籍和字纸的人,与讪谤圣贤的罪过相同啊!
故事一: 高之绶不信仙佛,而且还想尽办法极力的毁谤。他曾经用法华经来糊墙壁,有人送他一尊佛像,高之绶就说:‘这个佛像可以拿来做成器具使用啊!’于是就用锯子锯开,做成环形的饰物十枚;后来高之绶因为讥讽批评朝廷的施政,被皇帝下诏,把他送到刑部审判问罪,最后被判腰斩,并且在市集上公开的执行。
故事二: 明朝大将戚继光,平日持诵金刚经;有一天,忽然梦到一位已经死去的士兵,向他请求诵一卷金刚经,以增加在冥间的福报。戚继光早晨起来之后,就为这位亡故的士兵,诵完了一卷金刚经。却又再梦到这位士兵向他说道:‘承蒙将军您的大恩大德,为我念了一卷金刚经;然而我却仅得到半卷的功德,因为其中夹杂了“不用”两个字啊!’戚继光想了半天,才想出这‘不用’两个字的原因来;原来是他在诵经的时候,婢女为他送茶饼来,这时候他挥了挥手表示拒绝,口里虽然没有说出来,但是心中却有‘不用’两个字。所以第二天的早晨,他就关起门来念经。后来又梦到那位亡故的士兵向他道谢说:‘报告将军,我现在已经获得超度了啊!’
【结语】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,读诵圣贤的经典,尚且不可以夹杂一个杂念,况且是毁谤圣贤呢?
侵凌道德。
【解释】 遇到有道有德的人,不尊敬他、不亲近他,反而侵犯他、欺凌他。
【分析】 世间有道德的人,例如读书明理的儒者,刻苦修行的僧人或道士;他们的言语,可以做为世人的法则;他们的行为,可以做为世人的楷模。这些有道德的人,所以出类拔萃超群出众,乃是因为天地正气之所钟啊!我们爱敬他们都来不及了,怎么可以侵犯欺凌他们呢?
故事一: 国清禅师讲经说法度化众生;但是有某位官员,向来就不相信佛法,就把禅师绑起来,打了二十大板;这位官员晚上就梦到死去的父亲很生气,而且哭泣的向他说:‘你竟敢污辱禅师,阎罗王为了这件事情,也打了我二十下的铁鞭,连你的官位也被削除了啊!’
故事二: 淳于崇德二十岁的时候,就进入了学宫读书;他的个性十分的怪异邪僻,凡是有道德的读书人,他必定会大肆的加以欺凌诋毁。有一天晚上,忽然见到一位神明对他说:‘你千方百计的侵犯欺凌有道德的人,所以我来夺走您的智慧!’神说完了,就拿刀一砍,淳于崇德就当场昏倒在地上;醒来之后,竟然笨的跟呆子一样,过没几年,就死了。 故事三: 汉朝的张良,在他年少的时候,有一次到下邳游玩,桥上有位老人,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,老人就对张良说:‘年轻人,到桥下面帮我把鞋子捡上来。’张良念到老人家年纪大了,就勉强的忍住自己的脾气,走下桥去,帮老人捡鞋子。鞋子捡好之后,这时老人又举起脚来说道:‘年轻人,帮我把鞋子穿上。’
张良就跪著帮老人穿鞋,老人说:‘你是一位可以教的孩子啊!’于是就拿出一卷书对张良说:‘你读了这卷书,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。’老人说完之后,头也不回的就走了。张良一看这本书,原来是姜太公兵法;因此就认真的研读,后来帮助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,被汉高祖封为留侯。
【再析】 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,有道德的人,可以成就许多的人才,那些侵犯凌侮道德之士的人,就像是逆著风在撒灰尘,徒著手在遮天一样,只是让别人看到自己多么的不自量力啊!
射飞逐走。
【解释】 射杀飞禽,逐捕走兽。
【分析】 射—不只是用弓箭射而已,凡是用火枪、鸟铳、药弩、弹弓、粘竿、扣索、网缦,都算是射啊!或是为了卖钱,或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,就在四处布下了杀机陷阱,使得飞禽丧命,有的头被斩断了,有的胸被贯穿了,不知道有多么的痛苦啊!我们应当要加倍的发慈心来救护它们。吃它们肉的人,为何忍心要跟它们结上这个往后必定会报复的怨仇,而一定要用它们来充当我们可以调整减少的菜肴啊!而捕杀禽兽为业的人,何苦要造下这种无穷的怨孽,来赚这种有限的利润呢?
故事一: 董某喜欢用网来捕捉飞禽,捉到以后,就用竹子贯穿鸟儿的脑袋,用稻秆燃烧鸟儿的羽毛,再拿去卖钱,所杀的鸟不计其数。董某到了老年,就得到了一种怪病;遍体都生出了粗皮,粗皱得就像树皮一样;痒的时候,董某就用稻秆烧粗皮来止痒;头痛的时候,就叫人用竹子拍打他的头,最后竟然因为这个怪病而死。而刘冬儿则是专门用弩箭射杀飞禽,被他射杀的飞禽,不知道有多少;有一天,他靠在门旁射麻雀,偶然觉得耳朵好痒,就用箭头搔痒;这时候忽然风吹门,而门就撞击到他拿箭搔痒的手,箭头就穿过了耳朵,血流如注,刘冬儿就这样的死掉了。
【结语】 唉!用箭射自己,用稻秆烧自己,一一都是自己所造作过的恶业,为什么报应会如此的巧妙啊!
故事二: 唐朝的韦皋,养了一只鹦鹉,这只鹦鹉每次听到念佛,就会非常的兴奋,专注的倾听;叫它念佛,就会大声的念南无阿弥陀佛。有一天,鹦鹉就端立著往生了;火化之后,得到十颗的舍利,韦皋还为这只鹦鹉立了一个塔埋葬它。又宋朝元祐年间,有位出家人,养了一只鸲鹆,这只鸲鹆一直都随著出家人念佛。有一天,鸲鹆低著头,收了翅膀,站著就往生了;寺里的主僧可怜它,就把它埋葬了。忽然就在它埋葬的地方,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莲花来,而且异常的芳香。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,就挖开埋葬鸲鹆的土堆,发现这朵莲花,竟然是从鸲鹆的舌根生出来的啊!全郡的人都前往观看,太守还特别的为这只鸲鹆作了一首偈子:‘天产灵禽八八儿,解随僧口念阿弥;飞禽尚证无生忍,我辈为人岂不如。’
【再析】 从这两个故事观察,天下大小的物类,都是属于生灵;而我佛慈悲,全都平等的摄受爱护,而人为什么还要戕害物类的性命呢? 明朝的颜茂猷先生说:‘现在的人都说,天生万物,是用来养活人的,所以这些飞禽走兽,本来就应该给人吃的;却不知道,人也是生长天地之间的一物啊!人若是能够修养真性、善护生灵,这样才够资格配称‘人为万物之灵’,不然就跟动物又有什么差别呢?而且人若是没有依照正法修行,那就出离不了六道,仍然在六道中轮回!今生做畜牲的,他的前生或许是人;而今生得到人身的,他的前生或许是畜牲;因此贪嗔贪杀,互相的吞食,在这生与死的路头上,最是可怕;而一旦入了阴间,则今天在追捕走兽的人,又怎么知道不会被他所杀害的走兽追逐呢?’ 或有人问:‘人若是都不杀生食肉的话,那么禽兽岂不是会充满了这个世间吗?
例如豺狼虎豹将会吃人,这岂不是养畜牲来害人吗?’我回答他说:‘佛说:人若是具备了慈心和功德,那么一切的刀兵水火,都不能够伤害到他;一切的恶兽毒虫,也不能够伤害到他。从前有一位造恶的国王,驱赶著凶猛的象群,冲向佛来,想要把佛害死;而佛陀心中则生起了慈悲心,怜悯恶王和大象的无知;就在这个时候,象群见到佛的五指,化为狮子大吼,于是大象们纷纷倒地臣服在佛前。所以涅槃经极为赞叹慈心的功德,就是这个缘故了;因为慈心到了极点,就能够感化天下最残暴的禽兽啊!’
故事三: 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,洪农郡的辖内,有很多的老虎;太守就下令叫民众设下了许多的陷阱,拿著弓箭来防治老虎为患;然而老虎为患,却是更加的严重。等到刘昆担任洪农郡的太守就说:‘老虎为患,乃是暴政所导致的啊!’于是就下令民众把陷阱都填掉,弓箭都折断;积极的推行仁政,体恤照顾老百姓的疾苦;老虎因此就成群结队的渡河,离开了洪农郡。
【再析】 太守刘昆并没有修行证道,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,于是马上就能够平息凶猛的虎患,何况是学习佛陀慈悲的人呢?又例如证道的圣僧,伏虎降龙以及现代的‘伏虎僧’广钦老和尚的事迹,也是大家耳熟能详,甚至还是亲眼见到的事实,绝不是捏造虚构;假使人人都能学佛学圣僧,则纵然虎豹之类凶残的野兽充满了世间,也不能够为害啊!所以何必去忧愁禽兽会害人呢?因为残暴的人,全都化为了慈悲,那么害人的猛兽,也都化为麒麟和凤凰了啊!于是我们才知道,有的动物虽然是非常的凶猛恶毒,但是也有可以感化它们的地方啊!就只怕我们自己不能够慈悲啊!
发蛰惊栖。
【解释】 发掘蛰伏在土里的虫,惊扰栖息在树上的鸟。
【分析】 天冷的时候,虫都蛰伏在土里面,若是把虫挖掘出来,它们一定就会冻僵死掉。所以太上在这里特别写出来,以禁戒人们不要做;而诸佛菩萨尤其更是爱惜怜悯这些小虫,人怎么可以不体会这个道里,而随便的去挖掘蛰伏在土里面的虫呢? 故事: 宋朝的大将曹彬,在冬天的时候,决不整修房屋和墙壁;有人就问他原因?曹彬回答说:‘冬天修理屋墙,恐怕会伤害到蛰伏在里面的虫啊!’
【再析】 曹彬和他的孙子,累代都被皇帝封王,他的福报是如此的大,但是却不肯种下挖掘蛰虫的恶因;而现在居然有无故焚烧山林草木的人,竟敢以此做为玩乐游戏,逞快意于一时,却伤害到万亿的生灵,我们为何不用曹彬爱护蛰虫的故事,互相的告诫提醒呢?若是碰到了有人焚烧草木山林,就应该要马上的扑灭;至于村民小孩因为无知而做这种行为,尤其应当要好好的劝导;若是有人用热水倾倒在地上,或在地上焚烧纸陌祭祀祖先,这些都应该要随时的留意劝导,以保全地面下的蛰虫不受伤害,这样的存心实在是太慈悲了啊!
【分析】 鸟既然已经栖息在树上,就好像人已经上床睡觉一样;这时候忽然有所惊动搔扰,岂不是全家都被惊扰的大乱了吗?太上不要惊动栖息在树上鸟儿的教诫,跟孔子所说:‘弋不射宿’的意思是一样的;仙经上也说:‘凡是能够随时随地行方便,救护众生性命的人,必定会得到福德长寿的果报。’
故事一: 从前有一位住在山中的老太太,名叫李奚子,每次遇到了大雪,树枝都被雪覆盖住了;因此鸟儿都没有栖息的地方,就飞来聚集在她的家里,老太太就拿谷子喂鸟吃,而且还不敢惊动它们。上帝说:‘李奚子,有仁心,可以活到五百岁。’结果李奚子真的活到了五百岁。
故事二: 有位姓杨的人,以捕捉禽鸟卖钱来讨生活;有一天,他看见一只寒鹊在树枝上栖息,于是就拿了装上黏胶的竹竿,爬上树枝去捕捉这只寒鹊;结果树枝断了,他就跌下树来,刚好就被手里拿著的竹竿,刺到了头部,流血过多而死。
填穴覆巢。
【解释】 填塞虫蚁居住的洞穴,翻倒禽鸟栖息的鸟巢。
【分析】 穴—是一切细小的含灵聚集居住的场所;自人看来,只是一个洞穴而已;从它们看来,则是它们赖以安居的家啊!跟人居住的家,没有两样,怎么可以把洞穴填起来塞住呢?这样就会断了它们的生门,绝了它们的出路;而且甚至会覆灭它们的宗族啊!人类怎么可以忍心这样的做呢!
故事一: 从前有位比丘,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,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;比丘在禅定中,见到小沙弥还有七天就要死了;因此就给了一个方便,叫小沙弥返家看父母。过了八天,小沙弥又回来了,没有死;比丘感到很奇怪,就再入定观察,小沙弥没死,到底是什么原因?于是才知道,原来是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,看见了一个蚁穴;地上的流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,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,拿泥土把水挡住,使水流不进蚂蚁洞里;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,而延长了十二年的寿命,小沙弥因此就更加的精进修行,证得了四果罗汉。
故事二: 杭州有位妇人,喜好杀生,尤其是讨厌蚂蚁弄脏了饭菜;因此常常把蚂蚁烧死,只要找到蚂蚁洞穴,不是把洞穴填塞住,就是用滚汤浇进洞里,杀死了无数的蚂蚁;后来她生了一个孩子,还在喂奶的阶段;有一天,这孩子竟然被一大群的蚂蚁,咬得全身都肿了起来,最后肉烂而死。
【结语】 朱玑先生说:‘妇人疼爱孩子,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,所以劝妇人戒杀,应当用这个公案来劝,比较有效果;因为被劝的妇人,会知道害怕啊!’所以朱玑在戒杀的誓词中,有“若是再举刀,就如同是杀我们自己儿女”的两句话,一方面是用来警惕自己,一方面是用来警惕妻子啊!
【分析】 巢—是一切大小的鸟类,依止在里面哺乳生产的地方,并且还可以躲避霜雪寒冷的侵袭,被网捕捉被弹射到的危险。若是被人弄翻了鸟巢,就跟人类被毁了屋宅烧了房子的情况没有两样,岂不是置它们于死地吗?太上在保嗣章说道:‘凡是有人后代的子孙衰败灭绝,都是因为他在前世的时候,弄翻了鸟巢,毁坏了鸟蛋,焚烧山林打猎,弄干水塘捕鱼,堕胎损子,犯了第一千六百二十条的规定,所以才会招致子孙衰绝的果报啊!’ 佛说:‘若是见到有人在爬树捉鸟蛋,下水在捕鱼,这时候我们应当默念宝胜如来的圣号几十声,鸟蛋和鱼,它们就能够因此而脱除了灾难,这也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方法。’
或有人问:‘应该要先仁民,而后再去爱物才对,为什么现在都只教人爱物,这是什么道理啊?’我们应当回答说:‘因为仁民比较容易做到,而爱物则比较困难;如果一个人竟敢忍心去害物,那么他必定也会敢忍心害人了;而一个人不忍心去害物,那么他待人的心也就可以知道了!’所以华严经说:‘我尚且不忍心叫一只蚂蚁去做苦事,何况是叫人做呢?’
古时候,商王成汤亲自教猎人网开三面,不要一网打尽的仁心,使得猎人大为感动;商王成汤推此爱物的仁心而及于百姓,所以他的仁德,泽被了天下的苍生。齐宣王有一次不忍心见到一头牛,在经过堂前恐惧发抖的样子,好像没有犯罪,而被冤枉的送到了死地;于是就命令用一头羊去换掉它,百姓却误会齐宣王吝惜一条牛,拿一头小的羊去换大的牛;而孟子则称赞齐宣王有仁心,足以实行王政;如果齐宣王能够扩充此一仁心,就足以保有天下了。假使秦国的大将白起,能够存有爱物之心,则不会在长平之战的时候,坑杀了赵国的军队四十万人啊!
所以爱物和爱人,同是一个仁心啊!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,因为怜悯一只鸽子被一只老鹰追逐,就保护鸽子;而老鹰就责怪佛陀太残忍了,为了救鸽子,却令老鹰饿死。于是佛陀就割下手臂上的肉喂老鹰吃,而且心中没有一点悔恨之意;因此臂上的肉,又立刻的重新生了出来。佛陀以臂肉赐鹰的这种大慈大悲,不但充满了十方,而且洋溢于万劫;谁说爱物的人,不能够爱人啊!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心心救苦,他就是观音菩萨的示现;一个人能够做到念念行慈,他就是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啊!
故事三: 宋朝的苏轼,在东坡建了一座房舍,住在那里,因此就号为东坡居士。他在书房前面,种了许多的竹子、柏树和花草;时间久了,满个院子都长满了竹柏花草,许多鸟就飞来屋前的树上作巢;东坡因此就禁止孩子和仆人,不可以捕捉鸟;几年之后,鸟儿在树枝上作的巢,也就愈作愈低了;鸟巢中的蛋,就是低著头,都可以看到啊!
【再析】 从前听说鸟类作巢,一定是离人住的地方很近,目的就是想要远离避开蛇、鼠、老鹰的危害。现在的人居然要吃掉它们的小雏鸟,翻掉它们筑的巢,难道人类比起蛇鼠老鹰,还要更不仁慈吗? 故事二: 宋朝有一位姓朱的人,喜欢弄翻鸟巢,尤其讨厌蜜蜂,他见到蜂巢,虽然筑在很高的地方,他也一定要想办法,拿了梯子上去,把蜂巢破坏掉;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,孩子生下来,肛门都是塞住的,因而无法排泄,不久也就死了,朱某竟然绝嗣,没有后代。
【嘉言】 慈寿禅师说:‘世人多杀生,遂有刀兵劫;负命杀你身,欠财焚汝宅。离散汝妻子,曾破他巢穴;报应各相当,洗耳听佛说。’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:‘世间的人多杀生是因,于是就有刀兵劫的果报;因为你杀了他的性命,所以他就来杀你,要你还他的命;你欠他的钱不还他,他就来烧你的家,使你损失财产;把你的妻子离散了,原因就是你过去曾经破坏过鸟类蜂类的巢穴,这就是报应啊!而且报应是相当的,所以我们要洗洗耳朵,好好的听佛说的话啊!’
伤胎破卵。
【解释】 伤害了动物的胞胎,破坏了它们的蛋,都是杀生的行为。
【分析】 动物禽鸟虽然还没有出生,但是胞胎和蛋,里面都有生命,就像人类怀孕一样,所以伤了它们的胎,破坏它们的卵,就等于是在杀生啊!佛说:‘人若是凶恶残暴,不相信因果报应的道理,敢去捕捉刚出生的幼小禽鸟,和吃它们的蛋,使飞禽鸟类失去了它们的孩子,因而悲伤的啼叫;甚至伤心到眼中出血,这种人会得到孤独没有儿子的报应啊!’
故事一: 从前白龟年曾经到山里面访仙学道,取得了一本仙书,因此他学会了听懂各种禽兽的语言。有一天他经过潞州,太守知道他有这种特殊的能力,于是便请他过去坐坐。刚好太守的属下趋赶著羊群经过庭下,其中有一只羊,怎么鞭打它,它都不肯走,而且还一直的悲鸣;太守见到这个情景,便问白龟年说:‘白先生,您可知道这只羊在说什么吗?’白龟年回答说:‘这只羊说,它的肚子里怀有小羊,即将就要生产了,等它生完之后,它才甘心就死。’太守听了之后,觉得很好奇,就命令属下,把这只羊留下来不杀它,过了不久,这只羊果然生下了两只小羊。
故事二: 唐文宗很重视饮食,有一次,御善房正在为他烹煮鸡蛋,忽然听到烹煮鸡蛋的锅子里面,发出了微微的声音,好像集体在呼喊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而且声音非常的凄凉悲伤,监厨的官员就把这件事情奏报给皇帝,于是皇帝就派人到厨房检查,果然如此。皇帝就叹息的说道:‘我不知道佛菩萨的威神力,竟然能够如此的感应啊!’因此就下令,从今以后,不要再煮鸡蛋了。
【再析】 要知道救苦救难是观世音菩萨本誓愿力,在锅子里面烹煮的鸡蛋,尚且会集体的呼喊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那么我们人怎么可以不恭敬的称念菩萨的圣号呢? 故事三: 在梁朝的时候,有一个人用鸡蛋白和水来洗头发,为的是要使自己的头发乌黑亮丽;因此而打破了很多的鸡蛋。他临死的时候,听到了在他的头发中,有几千只小鸡在啾啾叫的声音。
愿人有失。
【解释】 常常愿人失败而幸灾乐祸。
【分析】 别人有了失败,实在是很不幸的事情;不为他感到哀伤怜悯,却反而愿他失败最好,这就是所谓的幸灾乐祸啊!这种人既然是以为灾祸是可幸可乐的,所以灾祸怎么会不跟随著他而来呢?那么失败不会是别人,反而是落在自己了。人虽然是再笨,也不应当这么做啊! 故事: 李士衡奉命出使高丽,而俞英则担任他的副使,在随同他出使高丽。
李士衡所得的礼物,全都交给了俞英处理;俞英恐怕船过海的时候,会有湿气,就把李士衡的礼物,全都放在船底,而把自己的物品放在上面;没想到中途遇到了大风,船夫就请求要减轻船的货物,以确保人船的安全;于是在仓忙之中,随手抛弃了许多的货物。等到风停之后,检查刚才所抛弃的物品,全都是俞英的东西;而李士衡的礼物,因为都放在船底,所以一件都没有失去。
【再析】 像俞英这种自私的念头,那一个人没有呢?总是因为自己的心,不能够平等的缘故,而最后还是害到了自己啊!
【嘉言】 涅槃经说:‘修行人,应当要以智慧力,平等的运用六法,来克制自心;必须要使自己的心,在运用的时候,能够一切平等。’(六法就是身业行持、语业行持、意业行持、如法利养、受持戒法、能生正见)宋朝邵康节先生的诗说道:‘每日清晨一柱香,谢天谢地谢君王;但求处处田禾熟,惟愿人人寿命长。国有贤臣安社稷,家无逆子恼爷娘;四方宁静干戈息,我若贫时也不妨。’
【结语】 从上面所说的,我们可以知道儒释道三教之心,都是教人要平等;所以我们应当要存此心量来克己治心,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念念的私心,而造下了重重的罪恶啊!
毁人成功。
【解释】 毁坏别人成功,使他功败垂成。
【分析】 毁—有两种的意思,一种是毁坏,一种是毁谮。想要立功的人,无论是要立大功,或是立小功,莫不是竭尽所能的力图成功;而我却是一定要去阻挠他,破坏他,使他失败;我这种的心术,真是如同蛇蝎一样的狠毒啊!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说:‘我们若是听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,应当要称赞他、附和他所做的善事;若是听到有人做了恶事,必定要尽力为他掩盖这件恶事啊!’使别人能够成功,也不致于有失自己的德行,古人是这样的存心;况且是已经成功的人,竟然还敢去毁坏他的成功啊!
故事一: 明朝的曾铣,负责边防的军务,他想要收复河套;当时的宰相严嵩,揽权贪污,恐怕曾铣会收复河套,立了大功;就乘机向皇上毁谤曾铣和夏言,擅自挑起边疆的冲突;因此曾铣夏言两人,都被朝廷处死。后来严嵩被弹劾,罢黜为平民;他的儿子严世蕃,则被砍头处死。
故事二: 宋朝宣奇英,为人阴险,他的邻居房子快建好的时候,宣奇英因为妒忌邻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,就乘著黑夜,把邻居房子的柱脚给弄断了;这时候,忽然大梁掉了下来,宣奇英当场就被压死。
【再析】 唉!毁坏别人的人,实在是自己在毁自己啊!现在的人,对于一件事情,或是一件东西,或是做生意借钱等类的事情,每每好逞口舌之快,毁坏别人的成功;这种居心,实在可鄙,我们应当知道,这是他在自毁啊!
危人自安。
【解释】 使人承当危险,只求自己安稳。
【分析】 千经万论,只是论一个心字,现在我与别人同处在祸乱之中,竟然想要使别人承当危险,而我却居于安稳;这种存心,实在已经丧失了本有的良知啊!于铁樵先生说:‘舍却危险而就安稳,这本是情理之常,而为什么被上天所厌恶呢?上天并非厌恶他自求安稳,而是厌恶他使人承当危险;人生所经历的许多情境,莫不有安稳和危险的分别;如果只知道自己求安稳,而不顾别人危险的话,则杀机已经埋伏在其中了,随时随地都会有暴发出来的危险啊!
如果使这种诡计得以成功,那么狡猾诡诈的人,都可以高枕无忧,而心存仁厚的人,都要活不成了啊!这怎么是天地之心呢?况且安危之机,就像是环在转动一样,到底不会让那些具有私心的人识破啊!所以他们所趋向的,或者反而是趋向了险处;而所避开的,或者反而是避开了坦途啊!
如果能够做到人我之间,存心平等;那么无论走到那里,都是安稳的啊! 故事: 宋朝的李绪,负责掌管永安的军务,那时候,有股势力庞大的盗匪,刚刚开始作乱;李绪担心自己会遭到灾祸,就使用诡计,推荐他的好朋友范铏,代理自己掌管永安军;于是范铏到任之后,李绪便得以离开永安的住所。后来范铏全家,都被盗匪杀害了。这事过没多久,李绪就被调任到临安,在赴临安的路上,遇到了强盗,李绪全家,也都被强盗杀死。
【再析】 唉!见人之危,君子尚且会想尽办法,去解救他人的危难;怎么能够使别人危险,而自己安稳呢?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,所做的行为;那么他所得到的,就是最大的灾祸啊!
减人自益。
【解释】 克减别人的利益,只图自己的利益。
【分析】 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,才能够利益自己。如果是无益于人,而仅是有益于己,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;况且是减损了他人的利益,而自己却取得了较多的利益啊!这种人就是所谓的‘只顾自己的财富,不顾他人的贫穷’啊!于铁樵先生说:‘现在的人,对于钱财田地房产等等的事情,往往就是这样的减人自益;他们怎么会知道,这样做只是在向人借债而不写借据啊!虽然他们的钱财,日益的增加,可是他们生命的大限,却因此而愈来愈近了;这样看来,那里有所谓的利益啊!’
故事: 明朝崇祯年间,有甲乙两人感情很好;这时候正逢朝廷举办武举人的甄试选拔,地方官员可以向朝廷保荐武举一名;甲就请托县令帮忙推荐,乙就请托司李帮忙推荐;而被推荐的人若是录取了,就必须要给五十两黄金的酬仪。后来甲想到县令的声望不够,帮忙自己所推荐的人,必定会落选,而司李的声望够,被推荐的人,一定可以成功。因此就想要减损乙的利益以利己。
甲就设计对乙说:‘我们两人既然同心,就该同甘共苦,如果武举的推荐,只录取我们推荐其中的一位;不论是录取你推荐的人,或是录取我推荐的人,我们都应该均分这个谢金’;乙就同意甲的建议。等到放榜的时候,请托司李推荐的人,竟然未被录取;而请托县令推荐的人,竟然录取了。而在推荐以前,就已经封存的酬金,都在乙那里,由乙负责保管;而甲又不能食言,惟有怅然的闷闷不乐而已。
【再析】 从这个故事看来,甲本来想要利益自己,却反而利益了别人;因此根据这个道理,凡是官吏剥削百姓,富人榨取穷人的利息,想要中饱私囊以自肥,到头来没有不是自己受到损害啊!
以恶易好。
【解释】 货物交易的时候,竟然把坏的东西,暗中换了好的东西。
【分析】 所谓以恶易好,例如拿铁来换金,用石头来换美玉,以布来换绸缎等这类的事情;在达观的人眼里看来,是不值得一笑的;但是这种人的心态和动机,则是接近偷窃啊!四祖说:‘外面的境界,本身来讲,是没有好丑的分别;而好丑的分别,是从心中生起的啊!心若不是硬要去分别的话,妄想执著也就无从生起了啊!’唐朝的时候,高丽国的元晓法师,不远千里徒步跋涉来到了中国,想要寻找一位高明的师父学习佛法;有一天的夜里,因为赶路,就睡在荒凉的坟墓堆里;这时候又渴又累,想要喝水;他见到身旁有泓清水,就用钵挖起来一饮而尽,当时感觉真是痛快好喝啊!
等到天亮之后一看,旁边原来是一摊死尸流出来的汁啊!元晓法师立即感到一阵恶心,就把昨晚所喝的水,全都吐了出来;当下就豁然大悟说到:‘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;三界六道轮回,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的;宇宙万法的现象,也都是由我们的情识所分别出来的啊!
所以美与恶的感受,都是我们的心在那里分别,跟水没有任何的关系啊!’ 故事: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,曾经珍藏过一块美玉,有一位叫章持的官员,到苏东坡的家中拜访,并且请求观赏这块美玉;章持就乘著观赏美玉的机会,竟然偷偷的用一块燕石换掉了美玉;苏东坡当时没有发觉,等到抵达黄州的时候,才发现美玉早就被章持换掉了,然而苏东坡却只是一笑置之。这件事情过没多久,章持就被朝廷贬官,流放到台州而死;不知道这块美玉,又归何人所有了!
以私废公。
【解释】 以自己的私心而废弃了公理。
【分析】 以个人的喜怒恩怨,而废弃了公道的是非曲直;如果在上位的领导人以私废公,就会邪正不辨;那么朋友乡党之间,就会有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嫌疑了。一个人若是以私废公,更进而爱憎不当;那么就会连自己的家人,父子至亲骨肉,也都会变成怨家了。人情蒙蔽的害处,莫甚于此啊!无论是贤愚贵贱,每个人都有这种的毛病,只是轻重不同罢了。
知道这个毛病的害处,就应当明白道理,以消除自己偏执的性情;平下心来,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;能够这样做,便是有大学问、有大手段的人啊!
故事一: 宋朝的大臣赵抃、范镇两人,因为议论朝政,意见不合而结下梁子;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,痛恨范镇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过失,就乘著皇上问到:‘范镇的为人怎么样啊?’王安石便回答说:‘赵抃对范镇的为人,了解最清楚了!’于是皇上就问赵抃,赵抃说:‘范镇是忠臣。’皇上就再问道:‘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?’赵抃说:‘仁宗皇帝有一次身体失调卧病在床,范镇就率先上奏,请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,以安定社稷民心;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给仁宗,范镇总共等候了一百天,奏章才批了下来;范镇为了这件事情,急得头发和胡须都白了,所以范镇不是忠臣,那又是什么呢?’赵抃觐见皇帝,说完话之后,就退了下来,王安石就责问他说:‘你不是和范镇有仇吗?’赵抃说:‘我不敢因为私人的恩怨而废弃了公道啊!’
故事二: 从前洛阳县令孔翊,在衙门的庭前,放置了一个火盆,凡是有关说请托的信件,一律投入火盆烧掉,连看都不看;他说:‘县令与百姓最亲近了,官场上难免会有许多的请托;若是照办的话,则百姓就会受害;若是不照办的话,就不免会得罪人;惟有请托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时候,我不拆开,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烧掉;在我来讲,我不知道请托的是什么事情;而在请托的人来说,也不至于得罪他们啊!因为公理的曲直是非,都有一定的标准,审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据,怎么可以以私废公呢?’后来孔翊的儿子,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。
窃人之能。
【解释】 窃取他人的技能,据为己有。
【分析】 例如窃取别人的文章,以为是自己的文章;窃取别人的谋画,以为是自己的谋画;窃取别人的功劳,以为是自己的功劳;窃取师傅的教诲,以为是自己的见解;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,必定会遭受到谴责。 故事: 周朝的时候,梁山发生山崩,晋国的国君就召见大夫伯宗,了解山崩的情形。大夫伯宗在前往晋见国君的途中,遇到一位车夫;就问他说:‘你最近有没有听到些什么消息啊!’车夫回答说:‘梁山发生了山崩,崩落下来的土石,把河流都壅塞住,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!
听说晋君为了这件事情,正要召见大夫伯宗,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!’伯宗就问车夫说:‘那要如何解决呢?’车夫说:‘很简单,只要晋君亲自率领文武百官,到梁山去哭泣祭拜,那么河水就会流动了。’伯宗就用车夫的建议,向晋君报告,晋君采纳照办之后,河水就开始流动了。晋君就问伯宗说:‘你是怎么知道用这个方法的呢?’伯宗回答说: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啊!’孔子听到之后就说:‘伯宗这个人,快要绝后了啊!因为他窃取了别人的善行,以为是自己的善行啊!’后来伯宗果然遇害身亡,他卿大夫的官位,也就断绝了。
【结语】 唉!伯宗只是窃取了别人的一句话,尚且会遭受到如此严厉的天谴,那么其他更恶劣的行为、果报不说也就可以知道了啊!
蔽人之善。
【解释】 隐蔽他人的善行,不使别人知道。
【分析】 佛经说:‘善这一个字,最能够成就世人一切的行愿了。’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,一件的善行,就应当要表扬才对;而且还要惟恐表扬的不够,不能够使他的善言善行发扬光大;这样做,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誉,而且可以打动别人的善念啊!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传播劝导,那么行善的人,就会愈来愈多了;这实在是一件乐事,为什么要去隐藏遮蔽它呢?所以隐蔽别人善行的人,他的心中必定是毫无好善之心,恐怕还有嫉妒的念头呢!所以才会不愿意彰显别人行善的美德,恐怕这样会突显自己的罪恶,这种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!
故事一: 晋朝的历史学者陈寿,在作三国志的时候,就和丁梁州说:‘您若是肯借我一千斛的米,我就为您作一篇很好的传记。’丁梁州没有答应陈寿的请求,因此陈寿就不替他作传。等到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完成之后,大家都讥评讽刺陈寿存心不公,写的有问题,后来陈寿竟然遇害而死。
故事二: 从前有两位读书人,奉命编纂整理江阴县的县志。他们偶然见到旧县志里,记载有两位守节妇人的事迹;认为这件事情平淡无奇,就把这两位节妇的记载删除掉。当天晚上,城隍庙里的道士,就听到有两位妇人在向城隍哭诉说:‘我们两个人一生吃苦守节,死了之后,我们守节的事情,就被记载在县志上,现在却无缘无故的被人给删除了啊!’城隍听了之后说道:‘这两位读书人,本来是应该可以考取功名的,既然他们隐蔽别人的节义善行,就应当削除他们的官禄。’
两位妇人听了城隍的这番话,就向城隍泣谢礼拜后,就离去了。后来这两位读书人,听到了这件事情,就驳斥的说:‘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,打妄语嘛!’到了明年,两位读书人果然因为考试的成绩太差,而被夺除廪生的资格;因此抑郁悲愤而死。
形人之丑。
【解释】 形容他人的丑事,并且还广为宣扬。
【分析】 人们的丑事丑行,也就是所谓的‘言之辱而不可闻于人者也。’而有人却竟然敢去形容别人的丑事,暴露他人的丑行,这样做不但会伤害到自己的厚道,连自己所积的阴德,也都会随著消失啊!盘山语录说:‘修行人最忌讳的,就是说人家的是非好丑,乃至于一切世间的事情;不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,不但口不可以说,连心都不可以去想。
只要是口说心想,便是蒙蔽了自己的本性。一个人若是能够专炼心地功夫,不断的搜查自己的过失,那里还有闲功夫去管别人家屋子里的事情;就算是粉身碎骨,也不要使自己的心动啊!要把自己的心,收拾的干干净净,时时刻刻都要认真的去体会探究,自己本性起源的地方。’由此观之,人应当要以自治为急务,念念唯恐自己的身心有了过失,那里还有空闲的时间去管别人呢?
故事一: 从前有位名叫席匡的人,遇到一位算命奇准的相士,说他某年就会死;席匡听了之后,感到十分的忧愁。后来席匡偶然遇到有人在谈论别人闺门中男女间的丑闻;就对那位谈论的人,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。谈论的人心中因而感到惭愧,就停止不再说了,这件丑事于是就被隐藏遮蔽起来。到了那一年,席匡不但没有死,也没有生病,或是遇到什么灾难;后来做官,升到了台辅。
【再析】 古人说:‘在一座之中,若是有人在谈论影射别人的丑闻丑行;而我就端坐沉默,以消除他继续再谈论下去,这就是不言之教;就像席匡一样,可以做为我们学习的榜样。’
故事二: 郑瑄为人简朴沉默,很少说话,他说:‘在大庭广众之中,不可以大肆的谈论;这样不但会惹人妒忌,而且还会伤到别人。因为众人之中,难免会有曾经做过丑事的人在里面,如果谈论到他,那么他虽然是不说话,可是心中就会感到难过遗憾;例如对做官的说:“当官要清廉啊!”那么不清廉官听到了,就会生气。对朋友说:“做朋友应该要彼此直心的交往。”那么不直的朋友听到了,就会生气;因为他会认为,我是故意讲给他听的;所以惟有少说话,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,若有人问我问题,我才就他所问的问题回答他,这样或许才能够避免口过得罪人啊!’郑瑄所说的这些话,实在是深得处世之道的要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