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unzhang Consultant 咨询顾问
当前位置:首页 > 观点 > 人生智慧 > 正文

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白话节本十二

2012-09-26 21:37:04 作者:不详 浏览数:2026
0

        得新忘故。口是心非。贪冒于财,欺罔其上。造作恶语,谗毁平人。毁人称直。骂神称正。弃顺效逆。背亲向疏。指天地以证鄙怀,引神明而鉴猥事。施与后悔。假借不还。分外营求。力上施设。淫欲过度。心毒貌慈。秽食餧人。左道惑众。短尺狭度,轻称小升。
        得新忘故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得到了新的,就忘记了旧的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无论是穿的衣服,用的器具,朋友之情,亲戚之谊,妻子侍妾,童仆婢女,说起来都有新旧的差别;若是因为得到了新的,而忘记了旧的,这种人就是属于薄情寡恩之人了。先贤曾说:‘与其结新交,不如敦旧好。’这句话的道理很深啊!从前楚王下诏,希望找回他遗失的鞋子,并且说道:‘我和我所穿的鞋子,同时一齐外出,却不能够和它一同的回来,我因此而感伤不已啊!’从此以后,楚国的人民就没人敢丢弃旧的东西了。所以楚王真是一位千古有情之人,也是一位千古明白大道的人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东汉光武帝弟弟的妻子湖阳公主,刚刚死了丈夫正在守寡,就想要嫁给宋宏;光武帝就跟宋宏说:‘富人有钱,容易交到朋友;贵人则有地位,容易嫁人为妻,难道这也是人之常情吗?’宋宏回答说:‘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’光武帝听了宋宏的答话,就回头跟公主说:‘你想嫁给宋宏,我看恐怕是嫁不成了!’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喜新厌旧,这是世人的通病,尤其妻妾之间,更是容易换人;往往在枕头上产生了嫌弃磨擦,就会在卧室之中结下了祸胎,它的害处之大,甚至是说也说不完啊!所以世人对此千万要小心谨慎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有一位富翁没有儿子,就抱养哥哥的儿子,养了十年;忽然富翁的侍妾生了一个儿子,富翁于是就不再认养哥哥的儿子,财产都归侍妾的儿子所有;后来哥哥的儿子以勤俭成家,而且非常的孝顺谦恭慈悲,全族的人都赞叹他。而侍妾的儿子长大之后,放荡不羁,吃喝嫖赌样样来,把富翁的财产都败光了,富翁感到十分的懊恼,悔恨而卒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三:仪征人景旸,贫穷的时候,与扬州的史城是好朋友,景旸过世之后,他的孩子生活更是穷困;以前的亲戚朋友们,都不再往来;史城却不忘记老友的孩子,经常的去慰问送些东西,比景旸在世的时候还要认真。景旸留下了所写的文章数十卷,史城就捐出了黄金千两,将好友的文章印制成书,流通于世。他说:‘我实在不忍心见到故人所写的好文章,随著他的过世而埋入了尘土!’后来史城官做到了很高的职位。
        口是心非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就是心口不一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心口皆是是君子,心口皆非即小人;小人大家还晓得要防他,惟有言称尧舜,心同桀纣,口誓山海而心怀陷阱的人,最是难以测度了。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,事君必定不忠,事亲一定不孝;交朋友必定不讲信用,对待部属下人,也一定不讲道义,这种人乃是小人中的小人啊!若是使人误信了他的话,而堕入了他的阴谋之中,那么这种的罪行,在阴间的果报就比阳间罪恶还要大好几倍啊!佛经说:‘妄言恶口之人,死后堕入拔舌烊铜犁耕的地狱之中,要受过久远劫很长时间的痛苦之后,才能再投生为畜牲,经常以荆棘作为食物;若是再投生为人,则不会具有舌根,口气总是臭秽不堪;就算他说了善言,别人也不会相信;因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,就会获得如此的果报!’能敢不戒吗?
        明朝的薛文清说:‘易经说:庸言必信。平常所说的话,一般人都以为是不要紧的,因此而养成了说话轻率,而且又不谨慎的坏习惯;殊不知说了一句假话,便是言语上有了过失;所以能够做到庸言必信的人,那么他的道德修养,一定是很高明啊!’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宋朝司马温公(司马光),在谈到刘器(刘侍制)为什么能够做到‘尽心行己’的修养功夫的时候说道:‘他的秘诀,就只是做到了“诚”而已矣!而要做到“诚”的工夫,就必须先要从不妄语开始做起。’司马温公又曾说到:‘刘器的平生,只是一个“诚”字,他能够把“诚”字做到了颠扑不破的地步啊!’当时的市民田叟说道:‘若是经过南京,没见到刘侍制,就如同经过泗州(山东曲埠),没见到大圣孔子一样的遗憾啊!’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的感动人心呢?答案也只是诚而已矣!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我们看到了这个事实,就应该知道诚字怎么会误人呢?为什么人们却不肯对诚这个字痛下功夫呢?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任国佐有一次生病,病了很久都没有好,就请道士设立醮坛,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健康;任国佐就在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,听到神明对他说:‘任国佐,你平生为人,心口不一;从小到大都没做一件好事,你这一生所积的罪恶,阎王已经定了案,你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啊!’果然没过多久,任国佐就死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须知五行之中的土并没有定位,而五行(金木水火土)却是以土为主;春夏秋冬四时也依赖著它而运行,万物必须要凭借著土才能够生长。而论到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时候,则是以信为主了。若是仁义礼智所谓四端的根源没有了信,则也不能成就其为仁义礼智了啊!所以中庸说:‘诚是万事万物的始终本末,不诚便就虚妄无物了啊!’现在人说话的时候,对人并没有真诚心,这样子怎么能够自成其人呢?若是能够从此改过觉悟,言行一致,表里相应的话;则遇到了事情,就可以坦然的面对,经常的保有余裕,做到了仰不怍于天,俯不愧于人,这样岂不是很快乐吗?然而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啊!而且预防检讨起来,都是很难做到;所以千万不可以稍微的放松,使自己自绝于光明正直,而走入了黑暗满布荆棘的危险境界啊!
        贪冒于财,欺罔其上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因为贪图利益而冒领钱财,竟然敢欺瞒了君王长官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为人不忠不孝,竟敢欺瞒君亲长上;纵然是能够一时的富贵,大多不久之后,就会遭逢破败,而且子孙都是狼狈不堪!还不如忠诚廉洁操守好,自然可以保身保家保名声!至于官员侵吞政府的钱粮,仆人隐匿主人的税租等类种种的弊端,不胜枚举;总是属于下取上财,终归是没有智慧枉费心机;然而所取得的钱财,原来是自己命中本来就有的;但是因为来路不正,于是就导致了自己人财两失;还不如对这些来路不正的钱财,分毫都不苟取,则自己命中本有的财禄,必定会从其他方面正当的得来;在我来讲,这些钱财同样的是我取而有的,然而取的安全或是危险,那么结果就会相差的很远了啊!这是真理,人们应当要明白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明朝成化年间,秦纮奉命出任陕西省的巡抚,而陕西秦王府的旗校卫士,在民间横行肆虐由来已久,老百姓深以为苦,都敢怒而不敢言;秦纮上任之后,就把秦王府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的旗校卫士,全都捉拿起来法办,一点都不宽贷;秦王就向皇帝上奏说:‘秦纮胆大包天,竟敢欺灭皇亲贵族!’皇帝因此非常生气,就下诏逮捕秦纮,把他关在锦衣卫所设的监狱中;并且命令亲信内臣尚亨抄秦纮的家,却只搜到了黄绢一疋,旧衣服几件而已。尚亨就向皇帝回奏秦纮家中贫穷的状况;皇上因此还亲自查阅了秦纮的家产,不断的叹气称赞秦纮的操守廉洁;就立刻下诏释放了秦纮,并且赏赐他一万锭的银子,以表彰秦纮操守的廉洁,还调他为河南省的巡抚。秦纮到任之后,太监汪直因为有事到了河南;当时汪直的威势如日中天,其他的巡抚都自贬身价,屈就去拜见汪直;只有秦纮抗礼,不肯去拜见汪直。汪直知道秦纮为官忠直廉洁,对他就更加的尊敬;秦纮于是就秘密的上奏皇帝说:‘汪直出宫到地方办事,违反规定,带了过多的旗校卫士,骚扰地方。’后来汪直回京之后,皇帝就问他:‘各省的巡抚大臣贤不贤能啊?’汪直独独称赞秦纮不但廉洁而且又能干,皇上于是将秦纮的密奏出示给他看,汪直就立刻向皇上叩头谢罪,并不断的称赞秦纮贤能;皇上因此而原谅了汪直,后来秦纮官做到了尚书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绍兴府有一位布政,很会贪污,积了数十万的家财;后来丢官之后,回到家乡,买了十万亩的良田,在郡中可算是首富了。他经常梦到祖父告诉他说:‘你就快要受到报应了啊!’布政不相信祖父托梦所说的话。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,果然整天不是嫖就是赌,结果都是短命而死。儿孙死后不久,布政就中风瘫痪,儿媳妇和孙媳妇,都不守妇道,远近皆知;很多人看她们有钱都想占便宜,布政亲眼看到了,但也是无能为力;到了布政快要死的时候,家中的财产已经全部败光了。布政临终的时候,张大眼睛大声的说道:‘我官做到了布政不能算小,田买了十万亩,也不能算少,都在我手中置的,也都是在我手中了的,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啊!’说完之后就死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唉!这只是现世的花报而已,布政的果报是在地狱啊!不知道还要如何的受苦呢!杨伯起说得好:‘我虽然没有丰厚的财产遗留给子孙,然而我这样能够使后世的人,称赞我的子孙是清白官吏的子孙,像这样的方式留给子孙财产,岂不是更多了吗?’
        造作恶语,谗毁平人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编造了坏话,捏作了恶事,任意的谗毁好人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别人纵然有了过失,也应当想办法为他掩护;若是一个人平白无辜,却编造了流言,捏作了恶事,去谗毁他;这种的恶毒,比刀斧虎狼还要厉害啊!因为一个人本来没有罪,却被一位小人谗言攻击,其他不明事理的人,也就跟随著毁谤,听到谗言的人,也实在很难以分辨出谁是谁非;导致了贤人和小人混淆不清,官位的降级和升迁,也都会因此而颠倒了,这就是君子所深恶痛绝的啊!佛说:‘恶口的罪业,死后当堕入刀兵拔舌地狱;而在生的时候,则容易受到杀害,以及受到形体残废的果报。’
        【嘉言】 古诗说:‘谗言慎莫听,听之祸殃结。君听臣当诛,父听子当决;夫妻听之离,兄弟听之别;朋友听之疏,骨肉听之绝;堂堂七尺躯,莫听三寸舌;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’谗毁之害,是如此的厉害;听到谗言的人,还能不谨慎分辨吗?
        故事:明朝陈良谟先生说:‘我从前因公到公安县巡察的时候,有一位姓白的教谕,到京城去参加会试;他的妻子喜欢做好事,曾经用他的名字题写在疏文上,还布施给道姑一两的银子;并且还用麻丝一丈,把疏文绣在旗旛上面。刚好白教谕同事的妻子来访,见到了旗旛疏文大为惊骇,就说道:‘教书的儒官跟道姑往来,恐怕会影响官途不小啊!’白教谕的妻子听了之后,就信以为真,以为丈夫的官途从此就完了!心中因此闷闷不乐;等到白教谕京中会试落榜归来,就拿了这块麻料来做衣服,并且又剪坏了旗旛,妻子更是感到难过,因此就上吊自杀了。我刚好听到了这件事情,就去问知县,知县就把详情说了出来;我因而可怜白教谕的遭遇,更是替他的妻子感到悲哀!后来抚院林二山正在研究讨论儒官的贤否册,他竟跟我说:‘是白教谕和同僚的妻子发生不正常的关系,因此他的妻子很不高兴,就时常对他有不满的言词,白教谕一怒之下,就威逼妻子上吊自杀;这种的罪过,简直就是天地不容啊!’于是我就将我所知道有关白教谕的事情,告诉了抚院,林公听了倍感疑惑,正在沉思迟疑不决之时,我就再跟他说:‘不知有关白教谕的事情,您是听谁说的?如果这个人是位正人君子,那么他所讲的或许可以相信;如果不是一位正人君子的话,那么就请您再详细的查访。’林公听了于是恍然大悟,拍著桌子说道:‘你说的对!你说的对!’立刻就拿起笔来,涂掉刚才所写有关白教谕的资料。后来白教谕升任国子监的助教,而我调到福建担任按察使,主管福建的司法业务;在莆田见到了林公,林公就指著隔壁的邻家跟我说:‘这家的主人姓吴,曾经担任过公安县的训导,就是他谗毁白教谕;平素他就心术不正,我是因为听了你的话而顿然觉悟。后来吴训导升迁担任江西萍乡的教谕,也被其他的同事谗毁,而被罢了官;他在返回家乡,经过鄱阳湖的时候,船翻了,差点就淹死在湖里,现在已是十分的落魄潦倒啊!’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俗话说:‘喜欢谈论闺门男女之事,以及谈论别人种种短处的人,必定会触怒鬼神;不是遭逢到奇祸,就必定是穷得一蹋糊涂!’何况吴训导所谗毁玷污的是一位清白之人呢?那么他的果报就应当不止如此了啊!然而听别人进言的方法,主要是在观察跟您进言的这个人,是什么样的人品;这样就不会被他误导了啊!
        毁人称直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毁谤好人,却称自己为正直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士君子立身处世,必须要使自己正直没有一点的邪僻,这样才能够称为正直啊!或是本身未能做到正直,而以毁谤别人却称自己正直的人,那么他的良心早就已经丧失了啊!怎么能称做正直呢?而且真正正直的人,他的存心必定忠厚,该说的时候才会说,能使别人知道改过;而那些谗毁别人的人,污蔑了别人的名声,发泄了自己的怒气;而且自己还认为自己是正直,这种人岂不是可痛又可恨吗?老子说:‘聪明绝顶能够深刻明察的人,却又不近人情,等于是自己把自己陷入了绝境;这所指的就是喜好讥讽议论他人的人啊!’程伊川先生说:‘君子对于他人,应当是在有过中求无过,不应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啊!而要求自己,则是刚好相反。’唉!世间之人,所造的口业无穷,所以太上才再三的严厉禁戒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明朝景帝的时候,侍郎王伟是少保于谦所推荐获升的;而王伟则趁著于谦有一次犯了过错,就向皇帝上了密奏毁谤于谦,想要以此而显示自己的正直。当时于谦深获景帝的信任,景帝就召见于谦,把王伟的密奏交给他;于谦向皇帝叩头认罪,皇帝说:‘我自然知道你的为人,你也不必因此而感到遗憾啊!’于谦晋见皇帝之后出来,王伟就迎上前去问道:‘皇上对您说了些什么?’于谦不说话,王伟又再次的请问,于谦于是笑著说:‘老夫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你就当面跟我说,我也未必不会听从啊!你又何必如此的忍心,向皇上密奏揭发我的过失呢?’于是就把密奏拿出来给王伟看,王伟惶恐惭愧吓得无地自容,于谦反而还笑著安慰他呢!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元朝杨铁崖的声望名重海内,临江有一座纪念王节妇的祠,杨铁崖就在上面题诗道:‘甲马驮驮百里程,青枫后夜血书成;只应刘阮桃花水,不似巴陵汉水清。’后来杨铁崖始终都没有生儿子。有一天,梦到一位妇人对他说:‘你所作的王节妇诗,虽然不能损害节妇的名声;但是你处心刻薄,上天要惩罚你绝后啊!’杨铁崖感到非常后悔,就再作了一首诗说:‘天随地老妾随兵,天地无情妾有情;指血啮开霞峤赤,苔痕化作雪江青。愿随湘瑟声中死,不逐胡笳拍里生;三月子规啼断血,秋风无泪写哀铭。’后来又梦到那位妇人对他说:‘你既然已经忏悔改过,就应当会有儿子了!’果然杨夫人生下一个儿子,杨铁崖从此以后就认真的修道,并且证得了仙人的果位。
        骂神称正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辱骂神明,却称自己有正气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古德说:‘聪明正直之谓神’,君子对于神明,都是心存敬畏;而小人竟敢肆无忌惮,自以为是正直无邪,可以使鬼神屈服;却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、私心诡计,早就被鬼神看穿了,只是徒然的自取罪孽而已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:镇江有一家卖糕店的老板姓于,他的小儿子因为出水痘而夭折了。于老板竟然写了状词,准备要向城隍控告痘神;于太太就把他写的状词抢走,在灶下烧掉,于老板当天晚上就梦到自己被鬼卒勾去了阴司。城隍对他说:‘你家的灶神向我陈述你写了状词要告痘神,痘神到底犯了什么罪啊!’于老板说:‘痘神向我索求祭祀,我没有答应,痘神因此就把我的孩子给害死了!’过没多久,痘神来到了殿前,向城隍报告说:‘他的儿子命该要绝,与小神无关啊!’城隍就判决说道:‘姑念小民无知,就送给杨知县处罚,责打二十大板,病一个月,以示警惕!’当时杨蜀亭担任丹徒县的县令。第二天,于老板把家门口的房门吊起来的时候;正好杨知县路过,不小心就碰破了衙役撑的大伞;因此于老板就被杨知县处罚责打二十大板;打完之后,于老板躺在病床上休养了一个月,伤才痊愈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要知道鬼神和王法,是相辅而行的;所以得罪了鬼神,往往就会触犯了王法啊!
        弃顺效逆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放弃应该遵行的六顺,而去学习六逆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周朝卫石碏先生说:‘君义臣忠,父慈子孝,兄爱弟敬,这就是所谓的六顺;贱而妨贵,少而凌长,远而间亲,新而间旧,小而加大,淫而破义,就是所谓的六逆;如果一个人放弃了六顺,而去学做六逆的行为,这就是自己在为自己加速的招来灾祸啊!’书经说:‘惠迪吉,从逆凶。’意思是说:顺了这个道就会得到吉祥,逆了这个道就会产生凶险。又说:‘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。’而学做顺的人,就会尽忠尽孝,为圣为贤;学做逆的人,就会为狂为暴,为变为贼;弃顺效逆的念头,都在一念之顷,而祸福的分判,则是有天壤之别啊!所以能够不谨慎吗?
        故事:霸州文安县的县民赵风子,天生就力气大而勇敢,他与刘六、刘七等人,聚结了盗贼,到处行抢;并且还分道集结了徒众,去攻打掠夺河南;当他攻进了泌阳,就把焦芳祖先的坟墓,全都挖掘开来,而且还说道:‘如果我能够亲手杀死焦芳这个老贼,那才能够以谢天下啊!’过没多久,赵风子的部从,被官兵打败,就转向六安掳掠抢夺;官兵又再度的追击,赵风子在走头无路之下,就抢了一位出家人的度牒,把头发剃光,假扮成僧人;但是却被部将赵成抓到,将他一寸一寸的剁成了肉泥。而刘六、刘七逃到通州狼山的时候,忽然遇到了飓风,所带领的贼寇也全部都被歼灭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要知道逆有二种,一种是为人臣子背叛违逆君父,一种是盗贼横行扰害乡里;臣子的悖逆,上文中的不忠不孝,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,所以这里就专门以乱贼来做说明;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懂得安分遵循道理,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啊!
        背亲向疏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背离了自己的家亲骨肉,而厚待或心向著异姓的亲戚朋友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背亲向疏,不止是一端而已;例如欺瞒背著父母而私下托付给妇家,对待自己的父母,则是普普通通,而对待妻子的家人,则是十分的厚爱;对待自己的亲兄弟,则是斤斤计较;而对朋友或是外人,则是特别的慷慨;不顾自己族人的贫寒,而去冒认他人为自己的宗族;凡是自己所应当亲近的人,却是疏远了他们;而所应当疏远的人,却是亲近了他们;这些都是背亲向疏啊!孔子说:‘不爱自己的亲人,而去爱他人就叫做悖德;不尊敬自己的亲人,而去尊敬别人,就叫做悖礼。’现在有人背亲而向疏,不是因为恩怨徇私,就是从人情的冷暖变化上起了分别;这样的悖德悖礼,就非常的严重了!而且这是根本的重罪,果报必定很惨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周聪因为自己参加考试,考了很多次都没考上,于是就前往谯郡,拜了都吏周吉为父亲;每天都和周吉的孩子们朝夕相处,三代的名讳,全部都用周吉的;到了明年,周聪藉此而得以考中举人,从此以后就再也不回老家了;他的父亲就作诗责备他,周聪因此惭愧而死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明朝人白希,因为自己没有儿子,却去抱养了一位屠户的儿子,而不以自己的侄子来继承家业;后来白希死了以后,有一位客人晚上住宿在他家中,听到有人在奔走的声音;就起床从门缝里观看,见到有男有女,辈份很多在那里徘徊东张西望,好像饿了很久没吃东西的样子;又见到一个人,腰间插著屠刀,步履踉跄的走了进来;过没多久,像吃饱似的挺著大肚子走了出去;而这些男女数辈的人都在那跺著脚说:‘完了!我们又没食物吃了,唉!真是苦啊!’说完之后,个个神情凄然的走出屋外。第二天天亮的时候,这位客人就问仆人说:‘昨天晚上,家里面在做些什么事情啊?’仆人回答说:‘昨天晚上,我家主人在祭祀祖先啊!’客人因而悟出了带著屠刀的那位,就是主人的生父;而那些男女数辈的人,就是白家的祖先,和白希夫妇啊!客人叹息了一声,就离开白家了。
        指天地以证鄙怀,引神明而鉴猥事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为了要表白自己没过失,竟敢把卑鄙的心怀,指天地做见证;为了要坚固期约,竟敢把猥亵的事情,请神明来鉴察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天地是无私的,神明是正直的,一切顺吉逆凶的感应,就如同响之应声一样,小心敬畏尚且恐怕还会获罪,何况是竟敢指天地引神明,来证明鉴察自己卑鄙的心怀、猥亵的事情;这简直是在亵渎天地神明嘛!而且天地神明怎么会助人为恶呢?这种人这样做,只是徒然的为自己加速的招来灾祸罢了!
        故事:张中的家人,非常的不和;父子、兄弟、妇姑、妯娌之间,稍微有点争执冲突,就呼天抢地指著神明,想要表示自己清白;等到分家的那天,大家争得更是厉害,互相的祭祀神明诅咒对方;从此以后,张家就有妖魔鬼怪经常的在作祟,家人也经常的生病;不到几年的时间,张中的家人几乎死光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嘉言】 明朝高僧莲池大师说:‘世俗的人许愿,例如求儿子、求长寿、求解危、求功名、求财禄等等的事情,是不可以为了向神明祷告,而许了宰杀牲禽来祭拜神明的愿;像这种愿,就叫做恶愿,只有罪孽而无功德;乃至于许袍许旛,许造殿堂,许置供器,那也只宜用来庄严圣像和道场;普愿众生,应该要收摄心念,心生敬畏,而不可以有刻意为自己求福报的念头;因为大悲平等名为佛,正直不偏名为神;若是人但只是私心的为自己求福报,天地鬼神怎么会因为人的贿赂而有降祥赐福的道理呢?依据道理来讲,惟有自尽己心,广行众善,忠孝友悌,怜贫爱老,救灾济苦,戒杀放生,作种种的阴功,行种种的方便,随著自己的本分和能力所及,尽力的去做;这样所行的善的功德,自然就会感应天地鬼神而降福;若是不肯行善,只要一生起祈愿的非分之心,这便是卑鄙的心怀、猥亵的事情,而亵渎了神明啊!在此普遍的告知世人,应当要笃信这种道理。’
        施与后悔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施与之后,感觉后悔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布施这种事,立功最快速;然而必须要乐善不倦,方才会有进步,即使是自己的财力不够,但是也一定要常存此心;这样做才可以转掉自己心中的贪吝,不会使自己的初发心丧失掉。还没有布施就先后悔,便不可能行布施了;而布施之后感到后悔,也就不会再布施了;这样的存心,就会贼仁害义,这也就是心病的根本啊!太上之所以不写出一个人布施的善行,而却单单指出了一个人布施之后后悔的罪恶;是因为圣人所最嘉许的,就是改过迁善;而最厌恶的,就是为善不终啊!在布施之后感到后悔,推究他的初心,毕竟不是真心的乐做善事,不过是一时的高兴,求个好名,希望得福罢了;所以一开始就已经错了,怎么会不后悔呢?若是真心的布施,做到了‘人我皆空’,也就是要内不见布施的我,外不见受布施的人,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;这样就决定不会有布施之后,后悔的情形发生了;所以行善的人,是不可以不用心,认真的观察自己行善发心的念头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符雅为人乐善好施,家门口都挤满了乞丐;他常常对人说道:‘天下的财物是没有一定的啊!今天富有了,后天就变穷了,就像转动的环一样啊!若是一天不布施,我就一天不快乐啊!’当时的人,就称赞符雅说道:‘不为权兴富,宁作符雅贫。’(权兴是当时的一位富人,却是吝于布施)。后来符雅官做到了尚书令,他的子孙更是富有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奚百三非常的穷,偶然见到一位道人,在一家店铺的门前化缘,店家不给;奚百三摸摸腰间的钱袋,只剩下了一文钱,就布施给道人。当天晚上,奚百三就梦到了道人,帮他除去了面颊上的赘肉;醒来之后,发现自己脸上的赘肉果然脱落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奚百三一文钱的布施,竟然使他脱离了病苦;可见布施不在于钱财的多寡,而在于布施的心真不真诚!世人应当要尽心的去力行布施行善,劝人家一起做,尚且都还嫌迟了,何况是布施之后又后悔呢?
        假借不还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借人家的钱财物品,据为己有而不肯还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假借,是一件通有无、济缓急的好事;借的人对自己的恩德已经不小,怎么可以依强靠势,想要使诈不还呢?要知道‘没有了却的宿债,死后仍要偿还’的道理;轻的则要当他的奴婢,严重的就要做他家的驴马牛狗,来偿还自己所欠的债务啊!
        凡是借人家的东西,必须要加以爱护;向别人借东西,不是非不得已,就不要去借;借了之后用完了,就要马上的归还;这样做,别人不会感到烦厌,而自己也无愧于心。至于向人借钱,更是要清清楚楚的偿还,现在的人常常借了钱就不还;却没想到这个钱不是我的,就算留为己有,到最后钱也是会不见的;只落得徒增债务而已,这样究竟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?请大家仔细的想想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清朝康熙戊午年的秋天,北京居民张元的家里养了一头驴,一天能走两百里的路;但是这匹驴却喜欢用蹄踢人,而且还会咬人;唯有张元父子三人骑它的时候,驴就显得非常的驯服;而别人则是任谁都没有办法骑这匹驴子。然而有一次,居然有一位姓杨的人,姑且尝试著借驴一骑,说也奇怪,这匹驴子就非常驯服的让杨某骑著走;骑回来之后,当晚杨某就梦到一位黑衣人告诉他说:‘我是张元家中的那头驴,我在前生向你借三百钱不还,今生应当补偿你;你昨天骑我走了二百八十里,乞求你再骑乘我二十里,那么我欠你的债也就还完了啊!’杨某就问:‘那你欠张家多少钱呢?’黑衣人显得满面愁容的说道:‘多多多,不可说。’杨某醒来之后,果然就再到张元家借驴来骑;走了稍微远了一点,驴子忽然就跳了起来,把杨某摔在地上;杨某计算所走的路程,刚好是二十里,就对这头驴子益发的感到奇特;于是对驴子很诚恳的说道:‘我明白你不让我再骑你的原因了!但是现在离我家有十里的路,我若是不骑你,那我怎么回去呢?这样好了,我骑你回家之后,就用十文钱买草料送你吃好吗?’驴子站在那里,看著杨某很久之后,才肯驯服的再让他骑回家。以后杨某故意试著还要骑它,只要接近驴背上的鞍,驴子就会用蹄踢他,用嘴咬他,而且还长鸣不已呢!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朱在庵先生说:‘有的人是因为贫穷而负债,有的人富有而却负债;贫穷而负债,这是因为能力不够还债;若是依照中诫经所说的,经常认真的想要偿还债务,这样自然就没有过失了。至于富有而却不肯还债,不是假挟著自己的威势,就一定是昧了天理丧了良心!要知道欠债不还,得要生生世世的偿还,债偿完了,才能了啊!’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安徽有位吴姓商人,为人处世素来就以信义自持,他在临终的时候,告诉两个儿子说:‘我所有的千两黄金,都是向符先生借来的啊!你们都要替我一一的清还,宁可忍受著饥寒,也不要作负心人啊!’儿子听了之后,就遵照父亲的遗命,把债务偿还了,兄弟两人就过著贫苦无依的日子。有一天,他们忽然在家中院子里的一口枯井中,找到了二千两银子,上面还刻有唐朝的年号;他们就紧闭著门户,秘密的把银子藏了起来,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。第二天,忽然有位住在邻县的人,来到家中说:‘你们不是吴某的儿子吗?’兄弟二人回答说:‘是’,那人就说:‘你们有大财到了啊!我在几天前,因为生病,在睡梦中到了东岳府,见到岳府中的财帛司,有位押解钱财的人抵达,而且自称为井泉之神;东岳大帝就说:“这是唐朝宫中内库府的库银,上帝因为吴某处理财帛分明,他的儿子又苦苦的遵守著父亲的遗志,就把这些银子赐给吴某的儿子。吴家世世的子孙,都能够享有大富。”我醒了之后,感到很奇怪;所以特别到你家拜访,告诉你们这件事情。’兄弟两人听了之后,十分的惊讶;就把在枯井中寻获两千两银子的事情据实以告。今天吴氏富有的人很多,都是他们的后代子孙啊!
        分外营求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不依本分,分外的去钻营求取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人之所以不肯依著本分,而只认为钻营求取,就会得到益处;却没有想过:人生的富贵贫贱,都是命里注定,怎么可以分外的去营求呢?而妄心贪念徼幸的希求,不但是毫无益处,而且恐怕会因此而折福呢!何不认真的体会孟子所说的:‘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’,和六祖慧能大师说的:‘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’的意思呢?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唐朝长庆初年,负责管理新平县治安监狱的官员裴璞死了之后,他的外兄华元,当时正在陇右做客,在路上遇到了一位武官,跟随在他后面的随从很多;再仔细的一看,这位武官原来就是斐璞啊!华元又惊又喜的说:‘您不是已经过世了吗?怎么又担任武官的职务呢?’斐璞说:‘我现在的职务是西川刷掠使,专门负责管理世间财务的盈缩增减;要晓得世人的一饮一啄,都是命里注定的,更何况是钱财啊!阴司都有登记,所以一个人获得的钱财,也都有一定的限制;若是超过了限制,就会被刷掠掉;或是被自己消耗浪费掉,或是遭遇横祸,或是做生意投资亏掉,或是疾病消散,都是由我这个刷掠使所掌管;世间的农人,勤苦的耕种求获粮食,商人勤奋的经营获得的利润,读书人苦读得到的官禄,都只是得到了本分中所有的钱财,并没有增加些许本分外所没有的钱财;若是不勤劳,则连本分中所有的都会失去啊!你遇到了我,这也是前定;你应得到白金二斤,若是给你超过了二斤,则超出的部分还是会被刷掠掉,所以我也不敢多给你啊!’斐璞说完之后就不见了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刘颃的文章写得颇好,而且自认为可以早些取得功名。当时正逢诩圣真君在终南山降言,刘颃因此就向真君叩问自己功名的事情。真君说:‘你的文章虽好,但是命太薄了;你若是能够安分退守不营求,还可以保有余年;若是过分的营求,必定会折损你的寿命!’刘颃未能听从真君的劝告,最后竟然因考不取功名,过分营求而死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要知道考取功名这件事情,能够光宗耀祖福荫子孙,怎么可以用智巧的手段去营求获得呢?只有认真的积累阴功,即可在冥冥之中获得功名,这就不是过分的营求啊!对于钱财而言,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三:张说退休之后,返回老家居住,从此就闭门不出;此外对于一切公的私的事情,不再过问;更加的身体力行崇尚节俭,以做为子孙的表率,他曾提到揭屏间先生所说的:‘客人来访的时候,招呼客人吃饭,虽然简单,也要合乎人情;菜肴随著家中已经有的而摆设,水果随后再拿出来;虽然是新结的亲戚,也不需要用丰盛的菜肴招待;虽然是重要的贵宾来访,也不需要宰杀牲禽,这样不只是可以戒除奢侈的毛病,而且能够使得福报更加久远,也能够免除烦恼安顿身心啊!’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张拱辰先生说:‘安贫守分,节俭用度,可以免得求人;也可以省事,心地保持清净;而分外营求,只是苦了自己;因为人生的福报享受,上天已有安排;而富有和贫穷,发达与不发达,也是命中注定;纵然是有人能够运用智谋而获得,那也是他时运当来应该得到的啊!能够认识看透了这个道理,心中就会感到非常的自在。若是要等到满足的地步,又有谁能够达的到呢?还不如得到多少就算多少,来得随缘自在!’
        力上施设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极尽自己力量之所能,而尽意的施威设法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尽意的施威设法,而不给自己稍稍的留些余地,势力若不使尽了,就不肯停止,这就是俗话所说:‘扯满一帆风,又添八把浆’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:做官的人利用职权,而对百姓尽意的施威设法,富贵的人运用权势,而对贫贱的人尽意的施威设法,固然都是违犯了太上之戒;至于以人类的力量而对畜牲施威设法,也是不可以的;例如耕田的牛驴,骑乘的马骡,不是我前生修来而得的,就是它们欠我的债啊!应当爱护它们体恤它们;用它们的时候,不但不要用尽了它们的力量,又怎么可以说:‘畜牲是异类啊!于是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?’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刘宋时代,奚显度担任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,孝武帝曾命他负责监督领导工役,而他却是严苛暴虐不讲道理;对待工人动不动就加以捶挞扑打,不管天气多冷多热、下雨下雪,都不让工人暂停休息;很多工人因为受不了痛苦,有的就自杀而死;而奚显度在东窗事发之后,也被朝廷下令处死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华亭钱鹤滩学士在林下营造住宅,工役们都感到厌烦痛苦,乡里的人也累得生病了。有一位工人不愿意再担服工役,钱学士就很生气的责备他,工人说:‘从前黄提刑建造府宅的时候,我因为接受担任了这项工役而累得生病;今天黄宅已经屋坏墙倒,而我的病却还尚未痊愈,所以我不能够应服这项工役啊!’钱学士听了工人的话而大悟,立即就停工了。
        淫欲过度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夫妇间的房事频繁,超过了正常的限制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邪淫的罪孽,太上在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;至于夫妇间的房事,尤其必须要有节制;若是说夫妇间的房事不算是淫,那么怎么能够免除纵欲杀身的灾祸呢?因为人身体的元精,散在三焦,荣华百脉;而欲火一动,就会合聚流通,都从命门中出来;所以房事不禁的话,就像沧海那么多的水,也都会流光干掉的,所以非常的可怕啊!凡是人的精足则神生,精神足则智虑生,人就会聪明坚强,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;若是少年的时候,斲丧了元精,至英气全都消失掉了,那么他一生的事业也就完了啊!
        人的终身疾病,都是从新婚的时候开始;因为年纪轻无知,往往放纵情欲没有节制,结果多变成了痨病,或是身体瘦弱,甚至因此而短命死亡;连累妻子变成了寡妇,独守空闺之苦;不想百年好合的妻子,终身都陪伴著自己;何苦从新婚开始的一个月内,就种下了一生疾病夭亡的祸根呢?所以为人父兄,遇到子弟将要结婚的时候,应当要谆谆的教诲子弟,以此为戒啊!
        俗话说:‘乐极生悲,纵欲成患。’又说:‘寡欲必多男,贪淫每无后。’孔子说:‘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。’老彭说:‘上士异床,中士异被,服药百颗,不如独睡。’佛陀说:‘女色是众苦的根本,障碍的根本,杀害的根本,忧愁的根本。’黄庭经说:‘急守精室毋妄泄,闭而保之可长活。’实在是因为淫欲会使人失去了本性,丧失了性命;有的人暗中受到了伤害,而自己却未能察觉;有的人明明知道淫欲之害,却是不肯回头;这就是古圣先贤为什么如此诚恳的劝导、一再提醒的原因所在啊!凡夫俗子不知道其中的利害,肆无忌惮的放纵情欲,因此淫秽之气,触怒了鬼神,种种不祥的灾祸,也就由此而招致。普愿世人能够及时的很忍,就能够得到延寿健康的益处;否则为了淫欲而牺牲了身命,这种人就没救了啊!
        任惠恭到了晚年,身体更显得健康强壮,有人就问他养生之术;任先生说:‘我是因为读了文选有了些悟处罢了!文选中说道:‘石头若是韫藏了美玉,就会使山色更显得光辉;水中若是含有了宝珠,就会使得川色更加的妩媚,就是这个道理。’程伊川先生认为:一个人若是放纵情欲而不顾身体健康,是很可耻的事情;所以到了七十岁的时候,他的精神气力就和壮年的时候差不多。李觉年先生一百岁的时候,脸上的肤色如同婴儿一样,有人问他有什么秘诀?他说:‘我只是很早就绝欲了!’刘元城先生到了八十岁的时候,身体仍然十分的硬朗,他说自己寡欲已经三十年,所以血气精神,就如同当时一样。卢陵周和尚,九十多岁了,还能走远路,健步如飞,而且头发胡须都没白,他说没有别的方法,只是在壮年的时候,就要节欲了。太仓人张翠,九十多岁了,仍然是耳聪目明,还能作画;有人问他原因,他说:‘我平生也只是欲心较淡,欲事节制而已啊!’要知道老而强健,是人生第一快乐的事情;而能够如此的原因,不过是节淫省欲而已;而且常人学起来,也并不困难啊!彭祖说:‘一月泄两次,一年二十四次,这个原则就是谨慎节欲的方法。’素女说:‘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,应当要闭守精室而勿泄,这就是持危戒慎的方法。’而我则认为彭祖素女那个时代的人,先天的秉赋比较厚,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说法;像今天这个时代,风气如此的浇薄;因此就不能够把彭祖素女的说法,认为是绝对的标准,况且是元气较弱的人,更是应当要加倍的节制小心谨慎啊!’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明朝衢州有位徐姓少年,英俊潇洒才华出众,而且又颇有名气;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,被朝廷选派担任松江府节推的官职,亲戚朋友都非常的羡慕他;然而他却十分的好色,娶了十几位娇美艳丽的宠妾,每天过著纵欲无度的日子,赴松江府上任不到一个多月,就虚脱夭亡了;他的十几位美妾,也全都改嫁别人了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鄞虞生这个人,长得十分的俊美,但是喜欢淫欲;有一天晚上,他梦到城隍责备他,并且计算他所犯淫欲的次数,鞭打他数十下;鄞虞生醒了之后,发现自己的两条腿,全都变成了青紫色,两腿于是就开始溃烂,而他病了一个多月就死了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‘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。’据说是森罗殿上千古不易的铁则,由此可知,鬼神喜欢孝顺而厌恶淫欲的心非常的强烈啊!阳世间的法网虽然有漏洞,但是却难逃阴司法律的制裁;人怎么可以触犯鬼神所厌恶的罪行呢?所以自古以来,荒淫耽溺于女色的人,没有不丧家亡身的;至于老年之人,尤其更是不应该再娶年纪轻的小妾;因为我既然管她不了,她就会恨我特别的深啊!这种的怨气所积,就会损德消福啊!而且少年的情性,很难调服,尤其更是有不止于此的,那怎么能不戒呢?况且年纪大了,就像山头落日的影子一样,自己的老命正是朝夕难保,竟仍去急求鬼使早日到来,押自己去见阎王,为何要那么笨呢?
        【附注】 夫妻行房后,或是梦遗后,三五天之内,不可以下冷水,例如洗冷水澡,也不可吃冷饭凉饮及凉药。如果有病的时候,必须要服用凉药,也要对医师明说。夏天不可以贪凉快,冷天也不可以冒风雨;如果犯了这个忌讳而行房,男人容易得阳萎,女人容易得乳萎,而且四肢冰冷,肚疼而死。又夫妻若不谨慎小心的预防,谨守禁戒;孕妇就会容易流产,所以常常会有前半月怀孕受胎,而后半月却发生了流产的事情,并且不知道为何如此;如果妇人屡次的流产,将会使肝脉受伤,终身不会怀孕。避免的方法,就是妇人有孕受胎之后,夫妻便须要分床或是分房,不可以行房,如此才不致于流产。倘若受孕之后,依然行房,就算徼幸生下了儿子,也必定是多病体弱,难以养大成人;因为在母亲胎内的时候,就已经受伤了;所以夫妻不可以不谨慎,以免造成日后的悲伤和痛苦。又有些人为了要求生儿子,竟然用丸散置入子宫,或是服用邪门的春药,这种旁门邪术,不但不能帮助得子,而且徒然的造下罪孽,伤德又伤身啊!以上的道理,本来应该是为人父母,必须教导儿子媳妇的;但是世上的父母,却多是不便为儿子媳妇明讲,因此,在此为大家说明,但愿人人都能珍惜自己的身体,也珍惜子女的健康。
        孙真人说:人的身体是气血结合而成的,不是金银铜铁打造的;所以在色欲上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,开始的时候,不觉得有害,但是久而久之,日积月累的损伤,必然会使精髓亏损,气血败坏,最后导致死亡。因为人的气血,必须每六天才能行走完身体上的六处经脉。必须七日经脉尽通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等六经),得到纾解,气血才完成通行一周。因此每行房一次,一经的气血就会受到损伤,必须要再等七日周行到此经的时候,才能够复元。所以易经上说:‘七日来复’,就是要人休养七日的意思。但是许多人还没有到七日,便又行房,导致一伤再伤,因而百病丛生。因此特别立下限制,以做为节欲保身的基础。二十岁的时候,以七日一次为准。三十岁的时候,以十四日一次为准。四十岁的时候,宜二十八日才一次。五十岁的时候,应四十五日才一次。到了六十岁的时候,精髓血脉已经不再发生了;此时应该及早的断除色欲,禁绝房事,不可以再行房了。以上限制的日期,是专指春秋二季而言。若是冬夏二季,则因为夏季的火气极热,发泄无余;冬季的水气极寒,闭藏极密;因此,冬夏二季,最好还是以断欲为主。如果能遵照以上的限制,可以却病延年。若是违背不加节制,必然就多病减寿。
        至于夫妻间的保身立命戒期,以及天忌地忌人忌;在‘寿康宝鉴’这本书中,有详细的列举说明,倘若不戒,不知忌讳;则生子不育,形体难全,必有凶灾;况且人身的气血流行,原是和天地间的节气相应;如果在不适当的时日交泄,则容易使气血不合,精气损伤,远较其他的时日走泄,还要严重百倍。至于神明降察或佛菩萨的圣诞日,如果夫妇不守禁戒而淫污冒犯亵渎的话,将会遭受谴责,而且有损阴德。因此世上有人,虽然是循规蹈矩忠厚老实,却常常会有多病不长寿的祸患,以及功名被削,年寿被减的恶报;这些往往都是由于在夫妇闺房之礼上,不遵守戒忌的原故啊!
        心毒貌慈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心意恶毒却又面貌慈祥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心意恶毒,已经使人难以防范,却又面貌慈祥,更是令人不可测啊!人没有不躲避虎狼而畏惧蛇蝎的,就是因为它们都很毒啊!若是一个人心毒而貌慈,表面上令人觉得可以亲近,但往往是乘人不及防备而肆其恶毒,那么他的阴险恶毒,比起虎狼蛇蝎就更要严重啊!这种人死了之后,必定会堕入三途,速度就跟箭一般的快啊!而且他生生世世所招到的果报,必定是受苦无穷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:蔡元度对待客人满面春风,虽然有的是他所讨厌的客人;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,却是一视同仁;因此他的心思,令人难以猜测,大家只好视他为笑面夜叉。后来蔡元度被贬官,流窜到远方而死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像蔡元度这种人,在社会上到处都有,我们应当以义自处,以礼相待;而且要用一昧平等的态度来与他相处;则他虽然是阴险毒害,也是拿我没有办法啊!
        于铁樵先生说:‘凡是人的眼光下视,不发一言;而且他的眉宇之间绝无一丝毫的道德凝静慈祥之气,则必定是一位心地恶毒之人;这种人千万不可以做朋友,而要远远的避开他啊!从前有一位僧人,白天睡觉的时候,神识从鼻孔出来,化为一条黑色的毒蛇在地上爬来爬去,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件事情;后来僧人死的时候,全身都迸裂开来,变作了蛇皮。因此,我们交朋友应该要远离的人,就是这种人啊!如果他能够知道自己的心地恶毒,痛切的加以洗涤忏悔,就像良医医治毒疮一样,一定要把疮毒全部都拔除尽了,才算治好,这种人未尝不可以入道,然而他一定不肯这样的做啊!真是奈何!实在是悲哀啊!’
        秽食餧人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用污秽的食物卖人或给人吃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污秽的食物,或是因为造作的时候不清洁,或是经过虫吃鼠咬,或是天热过夜,颜色味道已经变了;或是存放的太久,过期发霉腐坏等等;吃了之后,足以致病伤人;若是用秽食卖人,或给人吃,别人必定会生嗔恨,神明也会感到厌恶;至于家中的婢女仆人,浪费水浆,做了过多的食物;吃不完就丢到厕所水沟里面,尤其是属于大孽啊!这种的罪孽大半都要归咎于家庭的主人,没有教好管好婢仆;所以彼此都要互相的以此为戒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杭州市场中,有一家卖烧鹅的酒店。有一天,酒店中的一只烧鹅被毒蛇围绕,正好被一位在私塾教书的蒙师看见了;蒙师心想:‘这只烧鹅,若是卖给人吃,吃的人必定会中毒啊!’于是就要买下这只烧鹅,和店主讲好了价钱二百文,但是身上只有一百文钱,就再向邻居的熟人借了一百文,就买下了这只烧鹅;三人就一同前往附近空旷的地方,埋掉了这只烧鹅。正在挖土的时候,从土中启出了一大锭紫色的金子,邻居说:‘这锭紫金是我藏的啊!’店主则说:‘紫金是我掉的啊!’刚巧县令经过,问得了详情之后,叹了一声说道:‘这明明是蒙师的善念所感应的结果嘛!而你们两人却都想要争占蒙师的利益,这就是逆天啊!’于是县令就下令,把店主和邻居用杖责打了一顿,而将紫金归给了蒙师所有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虔州有位官吏,名叫李基,他为了要广为收取放债的利息,就派了一位仆人到外面,代他索讨拖欠的债款;有一次,仆人讨不到钱,就把对方绑在树上,用粪水灌对方,对方才肯拿出千文的钱来还债;忽然这位仆人,就在普安寺的前面被雷劈死;仆人的钱因为藏在腰间,钱就进入到仆人的肉里面,而皮则蒙在钱的上面。
        【结语】 这个公案,不独警示用秽物给人吃,也在警惕恶仆仗势欺人啊!因为有的恶仆,倚仗著主人的势力索债,有的甚至直接就进入了别人女子的卧室之中,直接的侵犯了妇女的身体,往往造成了大祸;这就是雷斧为什么常常在恶仆头顶上面的原因啊!
        左道惑众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用旁门左道来蛊惑众人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于玉陛先生说:‘道,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正路啊!儒释道三教都是圣人之道,虽然三教表现在外面的方式不尽相同;但是他们最高的目标,都是要使人能够明白自心,见到本性;其次的目标,则是要使人能够改恶迁善;所以三教圣人的说法,都是如出一口;从来就没有喜欢故弄玄虚,以迷惑世人的事情啊!然而有些心术不正的人,就拿三教中的某些道理来加以曲解,用以迷惑世人,这些都是所谓的旁门左道而非正道啊!例如汉朝的张角,晋朝的孙恩、卢循,元朝末年的红巾、刘福通,近代的无为皇天,以及白莲教等等的邪法都是啊!这些倡导人,立心不端,动机不良,用旁门左道来蛊惑愚民,违逆君王,背逆亲恩,造下了弥天的大祸,种下了三途的恶因,这都是乱臣贼子的行径,国家的法律,必定是要将他们屠灭的;而阴间的报应,尤其的严重,而且是永不超生啊!’
        故事:隋朝的宋子贤,精通许多的幻术,就在他居住的楼上放光,变化成佛的形象来迷惑众人,并且还自称自己是弥勒菩萨降生出世,来拯救世人;又在厅堂上悬挂了镜子,只要有来拜访的客人,就以幻术照出客人的来生将变作蛇兽的形状,再教客人参拜之后,才能现出人形。宋子贤因此而聚集了数千人,就开始带头作乱;官兵前来追捕他的时候,绕著他所居住的屋旁,看到的都是火坑,因此没有人敢向前进,主帅就说:‘此地向来没有火坑,这只是妖法骗人而已!’官兵听了之后,才敢前进;果然发现并没有火坑,于是就把宋子贤捉了起来,一寸一寸的斩割处死。
        【再析】 明朝颜茂猷先生说:‘得到妖术可以欺世而不传的人,他的福报就极其的大啊!’古人说:‘得到了隐形术,三年都不去试的人,必定可以成仙啊!’又说:‘拥有道家炼金术,而却不用,这种人的心地相当的纯厚,必定可以入道啊!’因为修真的人,以韬光养晦,度人救世为主;若是仗恃著自己有些小伎俩,就来迷惑世人,便是自己的名利之根尚未脱除,想要入道,那还差得远呢!何况是那些使用旁门左道为非作歹的人,就更不必说了啊!
        佛教的三皈说道:‘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;其中至为要紧的就是中间的佛法啊!佛在世的时候,就以此法来教导度脱众生;佛灭度之后,即垂示此法以度众生;佛说法,僧传法,若不皈依僧,从何而闻法?若是不得法,仗何而修行?然而依照佛法自修,依照佛法教人,以了生死证菩提为怀的,才是僧啊!若是自己不依照佛法修行,裨贩如来以求取名闻利养误人的人;虽然外表是方袍圆顶,很像出家人的样子,实际上则是魔子魔孙啊!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逢;既然得到人身,就务必要皈依佛;然而古时候,可以从僧而求法,在现代,则必须先要以法来验僧;既然觅得僧矣,就要死心蹋地的受教修行;那么法在何处呢?法在经典中;请先从莲池大师所著的云栖法汇入门。’
        短尺狭度,轻秤小升。
        【解释】 私自非法使用短尺狭度,轻秤小升,来贪利占便宜。
        【分析】 这是讲奸商小人贪利的事,尺度升秤之类的度量工具,是用来平定物价、统一人情的;世间的人或有两样,竟然在买卖的时候,使用短尺狭度而大入小出,或是使用轻秤小升而重入轻出,论究他们的设心,也只不过是想要占便宜罢了!怎么会知道占人家半分的便宜,却损了自己一分的福德啊!况且损人利己,必定会有天殃雷火之焚等等的报应,或许有的主人并不知道,而负责管理货品出入的子弟奴仆,私下偷偷去做,而这种的罪过,终归家中的主人,所以做主人的不可不明察啊!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元朝荣敏公,节俭又正直,乐善好施,家中所使用的称量工具,都是一样的规格;他曾在每个称量工具的上面刻字说道:‘出也是这样,入也是这样,子孙永远是这样!’果然他的后代子孙,都能够诚敬的遵守世间的法律,子孙世代都非常的贵显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广陵有位王老姥,使用短尺卖布帛,死后托梦告其子说:‘我平生用短尺来欺骗人,冥司就罚我投生在西溪浩氏的家中为牛,这条牛的腹下有个王字。’她的儿子就找到了浩家,浩家的母牛,这时候果然生下了一头小牛,小牛的腹部有白毛,长成王字的形状,儿子看了就把这头小牛买回家;给它吃精细的食物,它就不肯吃,而给它草料,它就肯吃;背负重物辛苦的耕田,牛就会显得安心的样子;若是闲养著它,它就会百般的跳撞,显出非常不安的样子;昧著良心贪利的人,知道此种的业报吗?
        故事三:明朝万历年间,扬州有一家大南货店,店主人在临死的时候,吩咐儿子说:‘我平生起家,全靠这个秤,这个秤乃是乌木合成,中间空的地方藏有水银;秤出的时候,就将水银倒在秤头;秤入的时候,则将水银倒在秤尾;这样的入重出轻,就是我致富的原因啊!’儿子听了之后,心中就怪父亲不公平,但是不敢说出来。父亲死了之后,儿子就把乌木秤烧毁了,而在烧秤的烟中,化有一条龙升天。后来无缘无故的,他的两个孩子都死了,因此他就埋怨的说道:‘我的父亲用心不平,反而获得了平安;而我今天出入公平,不敢欺骗别人,反而死了两个儿子,天道难道是这样的吗?’他说完之后就去睡觉,忽然之间,好像到了一个官府,府内的主官就告诉他说:‘你父亲平生做生意,都是轻出重入,欺人自肥;所获得的利益虽然很多,也都是他命中本来就有的财禄;但是因为他欺心造业,获罪于天;上帝就派遣了破耗消散二星,做你的儿子,长大成人之后,就要花费你的财产,然后你家又遭火烧,这样你就会财产散尽,儿子死光绝后了,以显示你父亲造孽的报应。今天你改掉你父亲的恶习,遮盖他所犯的过失;而且事事公平,对人和善;上帝因此将破耗消散二星收回,不久之后,将换两个好儿子,来光耀你的家,所以你更应当要勉力的为善,不要妄自的埋怨责怪啊!’儿子醒了之后,就一一的记下了梦中天官对他所说的话;愈加努力的做善事;三年之中,连生二子,长大之后,都考中了进士;而且又多子多孙,非常的兴旺。
        【结语】 张拱辰先生说:‘我在邗关的时候,与此公的后人交情很好,所以这件事情我能够知道的很详细,我之所以不说出他姓名的原因,就是为了要使他的亲朋好友,避讳说出长辈过去所犯的过失啊!’

<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