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曾国藩家书》有言:家败离不得个奢字,人败离不得个逸字,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。曾国藩时常将这句话警醒自己并训诫后代,一来成就了自己,二来成就了家族,使得曾家后代从未出过败家子。奢、逸、骄,三个并不深奥的字眼,却能指导今人如何持家、处世、做人,让你迈上人生新境界。一、家败离不得个奢字诗人李商隐曾有诗曰:
查看详细>人情是纸张张薄,事事如棋局局新。贫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。不信但看宴中酒,杯杯先敬富贵人。门前拴上高头马,不是亲来也是亲。门前放根讨饭棍,亲戚故友不上门。世上结交须黄金,黄金不多交不深。纵令然诺暂相许,终是悠悠路行人。有钱有酒多兄弟,急难何曾见一人。胜者为王败者寇,只重衣冠不重人。三贫三富不到老,十年兴败多少人。在官三日人问我,离官三日我问人。古人不见今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逢春。谁人背后无人说,谁人背后不说人。百炼化身成铁汉,三缄其口学金人。十分伶俐使
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则流传了1000多年的《寒窑赋》。如今读来,朗朗上口,其状物之精、明理之深,堪称一代奇文。《寒窑赋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,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,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,摆事实讲道理,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。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;雄鸡两翼,飞不过鸦。马有千里之程,无骑不能自往;人有冲天之志,非运不能自通。盖闻:人生在世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。文章盖世,孔子厄于陈邦;武略超群,太公钓于渭水。颜渊命
一、天地呵护之恩人在天地之间,衣食取天地之精华,享日月之灵光,健壮成长,享度一生。应报天地之恩,爱护环境,天为顶地为席是情怀,更是责任。二、父母养育之恩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,精心喂养,呕心沥血,养育成人,望子成龙,极尽财力精力。儿行千里母担忧,冷暖成败均在父母惦记之中。父母大恩终身当报。切莫做不孝子孙。三、良师培养之恩一个人所受教育,从启蒙开始,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,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。无论学文习武,还是士工农商影戏科研,如遇良师导引,终身受益或决定方向前程。恩师之恩当衔环相报。四、贵人提携之恩千里马常在
“男尊女卑”往往被定义为“男高贵,女卑微”,而《易经》中则强调的是阴阳的平衡、和谐、中和。凡是不平衡、不和谐的事物,最后一定偏离正常的渠道与轨迹,而宇宙万事万物最终必归于和谐与平衡。“男尊女卑”来自易经。《易经•系辞》中有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……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”其中“尊”是高,“卑”是低。是两个方位词,“天尊地卑”表示“天上地下,天高地低”的意思,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描述。《说文解字》:尊,高称也。《广雅》:卑,庳也。《广韵》:庳,下也。《易经》是描述宇宙天体运行规律的。其中(乾)
一、口德——得饶人处且饶人1、直话:可以转个弯说2、冷冰冰的话:可以加热了说3、批评人的话:一对一的说,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、掌德——赞美别人,学会鼓掌1、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、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、不懂鼓掌的人,人生太狭隘4、一赞值千金5、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三、面德——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1、中国人最讲究的是面子2、任何时候,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3、看破别说破,面子上好过4、伤什么,别伤人面子5、千万不要揭人老底四、信任德——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1、被人
一、三宝:佛、法、僧(与自性三宝:觉、正、净相应)。二、三皈依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三、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四、十善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欲、不嗔恚、不邪见。五、八关斋戒: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,三不淫,四不妄语,五不饮酒,六不涂脂粉香水,不穿华丽的衣服,不观玩歌舞妓乐,七不睡卧高大床褥,八不非时食(日中一食,过午不食)。六、四念处: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七、四正勤:已生恶令断灭,未生恶令不生,未生
魂: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;魄: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。道家语,其称人之魂魄由“三魂七魄”组成,科学尚无法证明宗教所言魂魄可离体或轮回,以及魂魄组成是否正确。三魂:道家谓人有三魂:一曰爽灵,二曰胎元,三曰幽精,见《云笈七签》卷十三。七魄:道家谓人有七魄,各有名目。第一魄名尸狗,第二魄名伏矢,第三魄名雀阴,第四魄名吞贼,第五魄名非毒,第六魄名除秽,第七魄名臭肺,见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四。正统道教的三魂七魄:三魂:胎光、爽灵、幽精。正一真人居鹤鸣山洞,告赵升曰:夫人身有三魂,一名胎光,太清阳和之气也;一名
医不叩门,是一句俗语,说的是行医者不能主动去叩别人家的门。有人是说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,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,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。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,有时候也包括对自己的至亲。这是为什么呢?为什么要求医不叩门呢?如果自己有好的技术,为什么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呢?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。事实上从古到今,一般情况下,医者是不能送医上门的。这有责任方面问题;也有医者与患者的心理意识方面问题,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:一、习俗:医不叩门,有请才行!古时中医大致分为两种,一种是坐堂行医,一种是走访郎中,也叫做“游方”